歷代王朝一直都希望重農抑商,也是因為農業是最安穩的,最易管理的,而工商流動大,管理難度大。
他們希望用土地束縛農民,可越是如此,越發使的土地資源寶貴,加劇土地兼併,加快農民失地失業。
所以許多王朝一二百年後,就不得不面臨著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
光靠種地,是富裕不了的。
自耕農的小農經濟都只能勉強溫飽,一旦失地,淪為半佃農或佃農,甚至連地都佃不到,佃農都做不到的零工散工時,那處境只能是悲慘的。
國家僅靠農業,更富強不了。
因為百姓自己都富不了,又如何能讓國家富。
要富還得靠工商。
而礦產開採,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如果已經探明這裡的儲量和開產難度適宜,那麼就開採,辦部貼招募匠頭,招募工人開礦採挖,這也是一項收益。”
還能帶動附近百姓就業,多賺些錢補貼家用,對朝廷而言,能增加幾筆稅收,更增添寶貴的礦物資源,一舉多得啊。
“小的聽說潁州大捷,俘虜了一萬多韃子二韃子奴隸,我們莊園現在僱傭附近百姓做工,開支較大,而且一到農忙的時候,村民們也要忙自家的,總是人手不足。
小的想,莊上能不能買些戰俘回來做莊園奴隸,這樣可以少僱傭一些長工,在農忙的時候,也不用到處找短工了。平時,用奴隸打理莊園,也能比請長工成本節省許多。若是閒時,也還能在作坊裡幫工,現在若是要開礦,以後還能拉去開礦。”
奴隸的使用成本,當然比僱傭工低的多。
奴隸只不過要一次性支付一筆錢,這跟買牛馬等大牲畜是一樣的,但創造的價值卻遠高於僱傭工。
莊頭考慮的是管理莊園的經營成本。
奴隸比僱工使用,還不用出現農忙時僱傭不到人的情況。
不過對於朱以海來說,他不僅是這莊園的主人,更是大明皇帝,他考慮問題得更長遠。
這個莊園在這裡平時能僱傭不少村民幫工,能給他們提供額外的收益,如果全都用奴隸,那等於剝奪了這些人的就業機會,村民的收入會減少許多,對這個時代的百姓來說,不能跟後世一樣自由流動,到處打工,他們日常活動範圍都很少超出本鄉,有些人可能一輩子都出不了本縣。
所以就業機會有限。
“這樣,朕給少府監下道旨,讓他去買下一批俘虜來做奴隸,但是分給你們不會太多,這不僅僅是這批俘虜有限,就算數量足夠,也不會給莊園太多,我們莊園建在這裡,也得考慮好附近村民的一些利益,
僱傭村民下地上山幹活,進作坊幫工,既能降低我們的用工成本,更能增加附近村民們的收入,明白嗎?”
莊頭趕緊道,“聖人仁慈。”
“這個開礦的事情,少府監會有專門的人來負責,到時會適當的給莊裡一筆費用,但採礦的事莊上不參與,收益也不歸莊上。
不過礦開起來,到時對莊上也有好處的,別的不說,到時許多礦工雲集,每天吃喝拉撒需求很大,我們的糧、菜,以及養殖的雞鴨豬等也會好賣,甚至也還能有些其它的收益的。”
莊頭原想著莊子自己開採山上的礦,可朱以海卻沒這樣想。
採礦是專業的事情,交給專門的採礦部門去搞,當然更優。
這個莊子的定位就是農業種植和養殖,再來點初加工就行了,至於說開礦等這些,自然有專門的礦產部門負責。
在莊園到處逛逛,最後還登上了白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