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的百姓,也因為政策的扶持放開,而得以迅速的恢復,甚至現在比崇禎年間還要興盛熱鬧了,畢竟吏治好轉,整體的軍事形勢也很好,外貿放開,浙江也有了自己的許多外貿港,茶葉、生絲、絲綢這幾大項,讓他們發展很快。
而造船、冶煉、鑄炮造銃等新產業,也發展很好。
不僅那些士紳豪強們現在都收益大增,就是農民工匠也一樣收入大增負擔卻減輕許多。
阮大鋮在浙江,馬士英在江南,他們不僅大力鼓勵恢復發展工商,甚至還透過從江北接收難民南下,利用這些難民的勞力紅利,來提升地方的工商製造業。
比如說在環太湖江南地區,一個農民,如果專門種桑,大約能種五畝,專門種稻,能種十畝。
但種桑雖能種五畝,可一個家庭的婦女,養蠶繅絲最多不超過二畝,甚至許多隻能養的了一畝桑的蠶,畢竟婦女還得做家務帶孩子等。
所以家庭養蠶繅絲有很大的限制,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家庭人工不足。
阮馬二人巡撫江浙,就接收大量江北難民,然後安置各府縣,男的安排進廠製造或是去挖礦或是去種地。
女的就讓她們養蠶織布等,搞起許多新作坊。
甚至把許多難民直接就安置到江南農民家中,男的給幫傭耕地,女的養蠶織布,這些難民安排到各戶,耕地養蠶織布等收益,要分給農戶部分,並不是完全的僱傭關係,而相當於官府組織安排的一種合作關係。
難民剛南下,什麼都沒有,這樣安置到農民家,也有個落腳地,官府也減輕安置負擔。
對農戶來說,或是一些小地主來說,這些人來了,辛苦賺的收益他們可以分走一些,也是很好的事情。
對官府來說,除了降低安置成本,而且還提升了家庭養蠶、絲織的規模和產量,原來一戶農民如果有十畝地,一家子自耕自織,頂多能種九畝地和一畝桑,但種糧收益低。
現在如果種五畝田和五畝桑,再養幾十筐蠶,到時能繅幾十斤絲,或是織成一百多匹絲綢,這裡面可就增加了許多收益。
農民和難民都得到了許多收益。
而官府也獲得了更多的生絲或是絲綢,出口貿易,能獲得更多關稅等。
又還安置了許多難民,給他們提供自食其力的能力,既減少安置負擔,甚至還能馬上從他們那收到一些稅賦。
而官府開辦的那些作坊,能吸引更多難民,織出更多絲綢,紡出更多棉布等。
江浙經濟和稅賦在馬阮這兩個被許多人罵為奸臣的巡撫手裡,恢復相當快,為朱以海提供了大量的稅銀,甚至糧食供應也保持的很好。
朱以海是不會在意馬阮二人以前名聲的,他看中的是他們現在的辦事能力,尤其是能不能緊跟中央,聽從皇帝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