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海上升明帝> 第579章 郵政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579章 郵政 (2 / 5)

工食銀一年兩千六百八十二丙四錢,養馬銀兩千六百兩。

這兩項一年就五千多兩,但還不是全部,還會有許多名目的費用,比如招待費,維修費等等。

甚至明末時,官員們不管大小,經驛站都要住宿吃飯,甚至有些附近的官吏不是出差公幹也要跑來吃飯,最離譜的是,許多官員白吃白喝白睡,完事離開時還會索要銀兩。

諸如什麼我自己有馬,不用驛站的馬,那你把這筆錢折給我。

反正驛站從裡到外都爛透了,人人都要薅些好處,驛丞更別說了,當驛站當成發財的工具。

大明驛站設有驛丞一人,從九品,驛丞外,通常設有無品級的吏員一人協助工作,驛卒沒什麼編制,早期是輪番應投,甚至有發配到邊地服役的刑徒。

後來改為出銀僱役。

驛卒分工細密,有馬伕、驢夫、馬頭、驢頭、車伕、廚夫、庫子、鬥級、防夫、轎伕等等。

明末時,全國各地的驛站,有好幾萬的驛卒。

在明末時,驛站制度徹底崩壞。

不僅是官吏,甚至凡是和體制有關的人,都可以開個介紹信到驛站住宿吃飯和使用車馬,完全免費,走時還能再索要點路費。

驛站招待、養馬、遞送、維修等花費巨大。

地方官府也沒壓力,反正需要多少就向百姓徵收多少,甚至還能借機多徵一些,再額外加點火耗之類的,都是算在百姓頭上,多徵的官員們分了。

這些費用使用時,也沒有監管,上下一起貪汙,成為腐敗溫床。

驛站本身的公文、情報的傳遞功能卻弱化了,嘉靖時計劃裁撤全國三五成的驛站,節省的費用一半用做軍費,但裁減了部份驛站後,情況並沒好轉,官吏仍舊在驛站大吃大喝,公車私用,許多驛站就要驛卒承擔這超出的部份,於是許多驛卒只能逃走,結果就是導致驛站系統癱瘓,倭寇襲破福建興化城,十萬火急的訊息,卻在驛路上跑了一個多月,才到北京。

最後驛站改革失敗,僅僅五年,一切重回原軌。

到萬曆年間,張居正又開始改革驛站,他不從限制費用著手,而是限制官員許可權著手,頒佈新管理條令,處罰了幾十個官員,把驛站改革,納入到各省督撫的考核之中,最後,確實成功的節約了三成開銷,每年節省百萬兩銀子,只是在他死後,一切又恢復原樣了。

崇禎時,又削減了六十多萬兩驛站開銷,一次裁減六成驛站,而且是在幾個月內完成的,沒有提前安置好裁撤驛丞、驛卒們,直接一刀切,而且一次裁了兩萬多驛卒後,地方官府有許多仍然還在向百姓徵收驛站的費用。

驛卒其實有幾分特殊性,不僅僅是郵差,他們本身也屬於一種準軍事武裝人員,特別是許多驛卒,那都是準騎兵。

在一些邊地,驛站也還充當著兵站作用,甚至就是城堡,裡面的驛卒也相當於邊軍,簡單的裁撤,沒做好安排,加上天災兵亂饑荒,最後就是乾脆造反了。

對於朝廷來說,看似省了幾十萬兩銀子,但重要的驛站系統癱瘓了,得不償失。

古代資訊傳遞本就慢,沒有了驛站保證,許多重要的公文、軍情,都會被耽誤,影響巨大。

“驛站非常重要,必不可少,一直以來,驛站最大的問題,還是權責不明,缺少監管,導致腐敗。”

“所以朕以為,驛站要改革,就得根據這些實際問題著手。

比如驛站可以按職能分開,實行郵、驛分離,驛站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傳遞資訊,併為公務人員提供給養。

設驛館,專門負責接待,設郵遞鋪,專門負責郵遞。甚至可以再分出遞所,專責官物貨運。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