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近來也是仔細研究過驛遞一事,驛站於國家來說,確實必不可少,承擔許多重要職能。
只是國朝驛站制度,到了後來就崩壞了,成了害民之政。
但我們也不能因噎廢食,驛站還是得恢復,只是制度得更改。”
皇帝先定了個基調。
大臣們一聽這話,倒是心裡有數了。
大明原來的驛站呢,確實很複雜,既負責傳遞公文、軍情,同時也負責招待過往官吏,甚至還有些貨運等功勞,具體的也分為好幾類。
這些驛站沿著大明重要的交通路線,遍佈路上,類似於現如今高速公路上的服務站一樣,隔一段一個。
驛站大多數擁有兩進甚至三進的院子,在一些邊地,驛站甚至是帶城牆的城堡,比如雞鳴驛,位於京畿附近,燕晉之間,十分重要,就是一座小城。
一座大明驛站,至少擁有大門、鼓樓、中門、前後廳、左右廂房、廚房、庫房、馬房、驛丞宅等。
會有十間以上供官員住宿的上房,二十間供來往差役居住的廂房、耳房,可同時接待幾十人居住。
驛站還有驛丞的住宅和辦公室。
還會有馬、驢數十頭,車若干。
有著齊全的配套設施,還有供應全套服務的人員。
如果僅是一個服務區,那麼正常運轉也不可能成為三大天坑之一。
可實際上,明朝驛站系統異常發達,但在管理上卻存在著先天缺陷,尤其是到了後來,就完全成了坑上坑下的這麼一個東西了。
首先,驛站全由地方管理,尤其是其運作的費用,既不是朝廷直接拔付,也不是市場化經營,甚至沒有朝廷有司監管。
全由地方官府管理,直接向當地百姓攤派,甚至徵百姓當驛夫服役。
萬曆一條鞭法改革後,雖然以銀代役了。
可問題是驛站花費多少,全是地方說了算,所以驛站花費是個腐敗黑洞,官府更借驛站向百姓嚴重加徵。
驛站成了地方官府斂財的一個重要專案,貪起來十分方便。因為朝廷制度規定,驛站開支由地方官府計劃,然後直接向百姓徵收,徵收以後,這筆銀錢也不上繳國庫,而是直接留存地方使用。
既沒預算報告,也沒稽核監管,因此就會出現以前驛站養一匹馬,早先規定每匹馬當地每年供應八十石糧食,但到了明末時,陝西華州的驛站,一匹馬一年居然徵四百二十二石糧。
這就離了大譜,畢竟就算過了一二百年,但馬一年吃多少糧食也基本是固定的,卻漲了五倍多。
為何?
因為驛站搞預算的時候,胡編亂造,多弄銀子而已。
大明有多少驛站?
全國約一千五百餘處。
如成都外的錦官驛,十分熱鬧,有役卒三百七十六人,還有旱夫、司庫、廚子、伙伕等,另有馬一百匹,船八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