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海上升明帝> 第463章 一睹龍顏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63章 一睹龍顏 (3 / 4)

反正過程挺不錯。

華夏提出向朝鮮買糧,還是用大明的絲綢瓷器茶葉等這些朝鮮國內最受歡迎的唐貨交易,他們自然願意。

這玩意轉手就是幾倍的利潤呢,傻子才不幹,以前是沒機會,現在可以光明正大的幹,誰不幹。

別說大明中興在望,就算大明要亡了,可有這樣大的利潤,他們都是願意冒險的。

華夏需要的糧食,很快他們就湊齊了。

就算此時朝鮮國內其實也並不富裕,可貴族們手裡總不缺糧的,甚至國王直接從官倉裡調米。

大船小船滿載糧食而來。

小的一二百石的船,大的一二千石的船,浩蕩而來。

“臣這次共運來三十萬石糧。”

金尚憲拜見皇帝的時候,很是自豪。

朱以海聽了也十分欣喜,這可是一大筆糧食了,北伐右路軍,總共戰輔兵六萬八千人,僅按最標準的每兵日食米一升五來算,每天就要一千零二十石,一個月就要三萬零六百石。

如果提高點標準,按日食米二升,就是一千三百六十石,一月是四萬零八百石。

這還是沒算上路上耗損等。

也沒算上馬騾等消耗。

一人一天還要一升五的鹽,另外還有醬菜等消耗。

相比之下,朱以海的御營軍,因為設有專門的夫營輔兵,且這次北伐右路軍是走海路,不用徵召大量民夫長途運送糧草,也減少了路上額外的耗費,所以右路軍一個月要三萬多石糧。

現在一下子運來三十萬石糧,這差不多能夠十個月,就算再除去一些其它的消耗,供軍半年應當是可以的。

這不得不說,海運糧食確實是最省時省力損耗最少的。

想隋煬帝徵遼東高句麗時,發動一百多萬大軍,調集無數百姓運糧,據說兩個淮南民夫合夥推輛車,拉上七石糧,最後運到遼東,還得留回去的口糧,最後這七石糧留下的只有一石。

而在更早的時代,往往前線打仗,一個兵得需要三個民夫來運輸供給,距離越遠,消耗更大。

到了宋代時,開始有了中轉兵站,糧草的消耗要少的多。

不過相比起海運來,都是弟弟。

要知道別說打仗了,就是大明二百多年來的漕糧運輸,透過運河北運,一萬多條漕船,從江浙等八省起運漕糧入京,其中南方六省,北方則是山東和河南二省,一年運四百多萬石漕糧,每年都是個大工程,得無數官吏監督指揮,大量運兵負責。

每年漕糧四百萬石,額外的耗費約三百萬石,加上運兵的月糧行糧等約二百萬石,等於朝廷每年運四百萬糧到京,額外花費五百萬石糧。

另外維護漕河等也開銷很大。

這還是固定線路,透過大運河運輸,已經算是耗費較低,但比起海運來,還是差距極大的。

運河運輸比陸路轉運耗費少,而海上運輸比運河運輸耗費更少。

漕船一般能載二百石,海船能載一二千石。

運河上各種關閘,而成熟的航線卻更便捷。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