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朱大典湖廣之潰,高鬥樞關中再敗的先例在,文安之經略川陝五省,絕不能再走老路了。
皇帝一再強調相忍為國,團結一心,統一戰線。
但這也是得有底線的。
“為父就不去送你們了,你們這一路上自己多加小心。”
鳳凰山大營裡,經略文安之的帳中,文安之背對著三個來辭行的兒子,手裡握著份名冊,聲音平靜的道。
文逢吉三兄弟都有功名在身,一個舉人兩個秀才,被皇帝恩蔭官職後留在文安之身邊幫辦軍務,從鄖陽到偏沅,再到如今的川中,也算積累了一些經驗,不過此次要前往朝天關卻不容易。
張獻忠雖然還沒公開再打出反旗,可反意已現,他們要穿越他們的佔領區,隨時可能會遇襲,更別說還得經過搖黃十三家的地盤,那可是食人的土暴子。
“兒等不孝,不能再侍候父親身邊了,受兒子們一拜!”
逢吉三兄弟向父親叩頭拜別。
文安之始終沒轉頭,等兒子們腳步聲遠去, 他才緩緩轉身,卻是淚流滿面。
《踏星》
“兒啊, 忠孝不能兩全, 國家有難, 父親也只能讓你們衝在最前面。”他也知道這次艱難,但陝甘行營要立起來, 張大鵬要增援,劉進忠得接應,都得有可靠的人去才行。
只依靠那些軍頭, 到時還是一團混亂。
唐鎮邦也來辭行,這位彪悍的土司勇敢而又自信,“請閣老放心,末將定能趕到朝天關。”
“嗯, 崇禎年間天下大亂,湖廣動盪,唯有你們水盡原是最平穩的, 你的能力本閣非常清楚, 這一趟, 拜託了。
到了朝天關,好好輔佐張大鵬,他雖品級低,但代表著聖人,也是個忠厚有能力的, 劉進忠此人可信, 但也得帶三分提防,好好跟他說明情況, 讓他們先撤往階州整編行營, 然後聽候朝廷旨意再戰。”
“末將明白。”唐鎮邦很清楚,論能力, 論名望,論品級,怎麼都輪不到張大鵬這麼一個新任守備來做陝甘行營提督, 但正如文安之所說,他是皇帝親信,是從南京來的,本身又是原川陝行營的營官,他代表的是皇帝, 是中央。
而唐鎮邦再能打, 也不過是一個土官。劉進忠再驍勇,他也不過是新附降將,其它如賀弘器等,又皆是西營出身。
所以既然要立的是御營行營,那就必須推張大鵬為首,這也是權宜之計,畢竟現在就他在那邊。
唐鎮邦離去後,文安之沉思許久。
他跟秦良玉達成一致,讓張世鵬接掌新的川貴行營提督,並且把所有原軍官撤走,就留下士兵、武器、錢糧,就是要徹底改變現狀。
而這個改變,可能意味著內亂。
這是需要極大魄力的,外敵當前,現在他卻還要先對內,可他還是最終決定了,攘外必先安內,否則就算張獻忠和韃子兩敗俱傷,但剩下的那個,都還是能橫掃明軍。
甚至川中明軍自己這樣下去,早晚還是得內訌相攻。
哪怕不互相攻擊,現在這樣下去,四川也會糜爛不止,人口銳減,田地荒蕪,然後是大饑荒,再然後是土司們叛亂,這是必然發生的事情。
之前奉旨整編,雖拉起了一個大框架, 可實際上還是老樣子,甚至那些軍頭們大多升官晉爵後,更加肆無忌憚的在招兵買馬。
朝廷所謂的經制,所謂的糧餉皆出於糧臺,經略督撫分巡負責等,還是一紙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