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這個反應,倒讓不少人覺得挺滿意的,相比起來,當年崇禎內外交困,被韃子打到北京城下,也曾想過議和,以爭取機會,可他既想議和,卻又不敢擔這罵名,這邊偷偷派大臣去談,那邊當事情洩露,卻不肯承擔,反而殺大臣來背鍋,這種表現,其實就是沒擔當。
相比之下,朱以海很大方,他接受一些議和派的建議,選派官員開始與清使接觸,準備談判,而且很大方磊落,沒有偷偷摸摸去做。
但就算是開始議和,他也並沒有說不許有反對的聲音,只要說的有道理的,他甚至還讓刊載在報紙上。
這種態度,起碼讓百官士民們還比較接受的。
當然,表面公開和議,頂著許多清流士大夫們的罵名,說什麼中原之地,一寸皆祖宗之地,甚至遼東女真之地,早在漢唐時代就已經是漢家故土,不可輕棄,但朱以海可不會在意這些。
他是個務實的皇帝。
議和不過是一種鬥爭手段。
好在如今朝堂上的重臣要臣們,這些人不管是主和還是主戰,在朱以海的召見坦誠之下,也大多明白了皇帝的心思用意,也對皇帝這種務實手段,比較支援。
朝堂中樞,朱以海的意志還是很好的落實下去的。
外面喊打喊殺,也並不會讓大明朝堂混亂。
而御營將領們,也陸續受到皇帝召見,三次北伐的計劃,諸將都很擁戴,御營相比朝堂官員們,許多出身都較低,他們是跟著皇帝北伐征戰,才能夠有如今地位的,那些御營士兵們,如今拿著厚餉,享受著不錯的福利,他們很清楚這一切是誰給的,又是怎麼來的。
所以他們比任何人都支援北伐,都願意打仗,因為北伐打仗,才會有更好的生活。
他們不怕死,也不怕打仗,許多御營士兵們以前是礦工、農民、小商販,甚至是窮困的衛所軍戶們,拼命不可怕,就怕死的沒意義沒回報。
能夠拿命換到前程,換到錢糧,換到田地宅子甚至是皇帝給他們娶妻,那還有什麼好害怕的。
御營不少總兵官,原來都僅僅是普通百姓,諸如楊伯興,以前就是個砍柴的,張全,也不過是一個潰兵。
更別說許多副將參將遊擊等等。
他們的命運前程,不是跟大明綁在一起的,而是跟皇帝朱以海綁在一起的,沒有朱以海就沒有他們的一切。
別說朱以海要三次北伐,就算朱以海現在說要帶兵直接進攻北京,他們都願意誓死追隨。
一打仗,離開駐地,連軍餉都要高不少,有行糧的增加,更別說打仗還能立功,還能獲賞,甚至能升官,所以有何理由不支援北伐。
御營將領們一個個拍著胸脯向皇帝表態,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首戰用我,用我必勝。他們不管其它,只管打仗,皇帝指哪打哪。
這個態度朱以海是很滿意的,不愧是他一手帶出來的御營親軍,各種條件優先,也幸好他當初堅持自己這個監國軍閥代,親自帶兵。
軍心士氣不用擔憂,現在朱以海唯一需要麻煩的就是糧餉。
“所有厘金、鹽稅、關稅,皆專用於御營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