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的討論聲,便就此安靜下來。
朱元璋開口道:「大孫,關於這件事,你是如何想的。」
朱英就知道,老爺子肯定要問到自己的身上來,也算是一種考驗吧。
朱英回道:「孫兒認為,打還是要打的。」
朱元璋沒有反駁和贊同,問道:「大孫,說說你的看法。」
朱英點點頭,分析道;「傅侍郎說的沒錯,關於麓川國,已然有多次反叛,顯然暗藏不臣之心久矣,但凡有任何的機會,都會立即行叛亂之舉。」
「此番聯合其餘兩國出兵,顯然並非是臨時起意,而是籌謀已久。」
「即便這次不打,往後的倘若我大明有任何機會,也會再次叛亂,由此看來,麓川王室,已然成為狼子野心之輩。」
「所以孫兒認為該打,且不當是麓川,孟艮也不能放過。」
聽到這話,朝堂中一片譁然。
即便是主站的傅友文都沒有想到,太孫殿下不僅要打麓川國,還要打孟艮國。
朱元璋也皺眉道:「同時征伐兩國,這給西平候的壓力就很大了,倘若不順,便就有些麻煩了。」
朱英作揖回道:「孟艮國度狹小,不過麓川兩成疆域大小,麓川國主導此次犯我大明之事,更向其後阿瓦借兵。」
「便是如此,也僅僅不過十萬餘兵,由此可見,麓川艮兩國,如今國力並不旺盛。」
「且這番西平候大破三國之兵,氣勢正弘,麓川孟艮國內,必然是一片混亂。」
「紅河自南而起,途徑麓川,孟艮,瀾滄,安南四國,如今安南境內,有我大明五萬精銳,可前後呼應,牽制瀾滄。」
「孟艮小國,便就三萬兵,足以直入其都,改天換地。麓川也無須十多萬將士,便是有個八萬軍,趁此得勝之機,自當可勢如破竹。」
「西平候無須親上,領九萬兵迴轉雲南,以穩境內。」
「取下兩國之後,廢其王室,另立新王,我大明行軍之錢糧,盡皆由兩國負擔,無須一次拿
出,可分十年,二十年,每年繳納。」
「兩國國內之兵,實行我大明衛所換班制,入雲南操練,屯田,數年置換。」
「亦可提拔雲南土司大族青年才子,入兩國任職文武官員,加以掌控,緩慢滲透。」
「兩國新立之王,則由我大明敕封,敕封之時,當來以京師覲見方可。」
「以我京師之繁華,震懾其心,以我京師之軍力,震懾其神,如此當可滅其不臣之心。」
朱英的話說完,朝堂之上,一片寧靜。
這種新奇的方式,是當今大多數的官員,從未有想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