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這番,大軍南下,西南境內空虛,極其容易境內不穩,屆時大軍回返便是前功盡棄,若是不返,又難以鎮壓,處於進退兩難之地。」
「況且麓川,阿瓦,孟艮三國之所,山林密集,稻田極少,加之水汽頗高,不適宜高產作物,二十萬大軍所需之糧,依賴雲南屯田,恐難滿足,屆時只能朝堂國庫運糧,空耗國庫。」
「是以臣認為,可停徵伐,當以穩定雲南為主,如果雲南疆域廣闊,西平候一力鎮之,已然是有些勉強,如若疆域再行擴大,怕就有些難以維持了。」
陳思道的話,自然也得到了不少文官的認可。
關鍵在於最後一句。
現在雲南的軍政大權,都掌控在沐春一人的手中,雖然只是侯爵,但跟雲南王實際上已經沒有了什麼區別。
對於兵部來說,現在雲南一省,早就不再掌控之中,幾乎所有的調令,都是雲南這邊,或者說沐王
府自行決定。
朝廷對於雲南一地,權力已經降到了極致。
尤其是現在沐英已死,繼承的是沐春。
曾經的沐英是陛下義子,自然沒什麼好說的,但沐春可不是,誰能保證他沒有野心了。
從目前的情況上來看,沐春的二十萬大軍,不說征伐三國,打下麓川是問題不大的。
但這就使得沐王府的權勢,得到進一步的擴大。
雲南地處邊關,疆域廣闊,再行擴大之後,那兵馬人口,就更多了。
一路臣服還行,倘若有不臣之心,對於大明而言,可謂是一場災難。
隨著戶部右侍郎傅友文,兵部右侍郎陳思道的上奏結束後,奉天殿就開始熱鬧起來。
不斷有官員上奏,或是贊成,或是反對。
其中的焦點,都是圍繞在戰和不戰之見開始分析其中的利弊。
看到這一幕,朱英心中有些感嘆。
當皇帝,是真的不容易。
就目前的雙方論點來說,是完全看不到差距的,可謂是各有道理,很難說一方能夠徹底壓倒一方。
而事情最後,進行最後決定的,自然就落到了皇帝的身上。
哪怕是朱英,也不敢說到底哪方的選擇,是完全正確的。
像是有些歷史上,才能比較平庸的皇帝,這個時候做出選擇,誰又能知道對錯呢。
一些看似昏庸的決定後面,指不定也有著其當初的道理所在。
朱元璋抬手,旁邊的司禮監掌印太監劉和,立即朗聲道:「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