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方之中,重點在於伐倭,鎮遼。
陝西反賊,尚在內陸,還還說,而這兩方,哪一方出了問題,便就不是小問題了。
朱元璋問道:“以茹尚書所見,該當如何。”
茹瑺作為曾經最初面見太孫殿下之人,自然心中清楚。
出征倭國,是為了白銀錢財。
鎮守遼東,是為沃土糧食。
糧食可為錢財,可白銀可不能變成糧食。
“臣以為,當鎮守遼東奴兒干為主,伐倭次之。”
“倭寇之患,雖也極為重要,可若比起百萬沃土,便就稍弱一籌。”
“今年開春前,若可將多數糧種,播種於沃土之上,待到夏季,可獲巨量糧食,這可活多少百姓。”
“便是再有天災,亦無須擔憂存糧不夠,且北方荒蕪貧瘠,百姓苦難,這般必可富北方之民。”
茹瑺語氣沉重的說道。
而在這個時候,眼睛最亮的,便就是朱棣了。
真是瞌睡來了送枕頭。
剛才他就在心裡想著,若是不伐倭就好了。
遼東奴兒干,地廣人稀,各民族民風彪悍,多為漁獵。
且有草原諸部族虎視眈眈。
若是大軍前往,必定要有熟悉的將軍帶領方可。
他燕王朱棣,藩地北平,常年與草原各族打交道,遼東奴兒干更是熟悉無比。
多年征戰,少有敗績。
加上如今涼國公藍玉,明升實貶治安司大都督,論當今朝堂,還有誰比他更有資歷和經驗。
即便不大可能是他單獨統帥,但只要他能過去,掌控這等地方,不比什麼蠻夷倭國要強上太多?
況且這等地方,國之重地,必然長期有戰爭。
這就給了他立功的機會。
想到這裡,朱棣的眼神中,隱隱透露出一絲激動。
“別多想了,你當太孫殿下吃素呢,會放任四弟你過去?”
“呵,即便是調涼國公前去,也不見得會讓你過去,你這心思,還能有誰不知曉?”
就在朱棣心中暗喜之時,旁邊一道熟悉的聲音,小聲傳來。
原來是晉王朱棡,早就發現了朱棣的端倪,仔細觀察。
所謂最瞭解自己的,恰恰便是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