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最喜歡乾的事情,就是收刮勳貴階層的錢財。
更何況是像這種販賣教化令的事情。
原本準備取名叫開荒令,經過老爺子那麼一說,朱英當即決定改名為四海教化令。
一百萬寶鈔一枚的四海教化令,僅僅只是用了三天的時間,就賣出了五十個。
也不是說有資格的公侯家就一定會出海謀取封國,這也要看家裡的情況。
當然,或許是現在找到他們的世家並不多,又或許他們覺得這些世家不靠譜。
畢竟是封國之事,不是說世家給錢就行,雙方肯定會產生更深的羈絆。
公侯要擔心這些世家去了海外會不會聽從自己的調遣,到時候來個反客為主,給別人做了嫁衣。
世家也擔心自己投靠的公侯家會不會事後來個殺雞取卵。
信任的建立往往沒有這麼簡單,在那海外沒有大明律法的約束,誰能管得住那麼多。
皇宮裡。
朱元璋喜滋滋的說道:“還是大孫取財有道,五千萬寶鈔隨手就得了,這些世家還爭先恐後的,生怕是慢了得不到資格。”
“不過一下子出去五十家,咱覺得倒是有些多了,應當再限制一番。”
朱英點頭道:“太過倉促確實不行,如此反而起不到教化的作用,蠻夷雖未開化,但有些地方還是不可小覷,如若不滿足條件者,便不發放了。”
開放冊封諸侯國,可不是為了消減勳貴階層的力量,而是讓大明能夠伸手更遠的區域。
在朱英設下的條件裡,教化可是第一要素,其中要配備至少上百的老師,在所統治區域,也要有足夠多的漢學堂才行。
當然,也不是要求一定要教授到多高的水平,只要能夠達到識字,能說,就可以了。
識字,是要讓所有人都能夠看懂大明邸報,也能夠讀懂大明的律法。
想要統治好更廣袤的疆域,其中律法是最為主要的。
律法,便是規矩,也是皇權的延伸。
當所有人都在遵循大明的規矩,那麼大明的統治力才能夠徹底的體現出來。
如果有人壞大明的規矩,不管是在多麼遙遠的地方,朱英都會派遣軍隊去維護大明的威嚴。
哪怕這個代價很大。
——
草原。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