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國這邊的事情,朱英其實也能猜到一些。
四大藩王在倭國賺取了太多的錢財,也因此豢養了大量的私兵,朱英自然不擔心自己鎮不住。
哪怕老爺子走了,他也能輕易鎮壓倭國四藩王。
畢竟,他們的那些親衛中,可是有不少人都是出自京師呀。
這一手也是順帶敲打一番,如果真違抗令旨當然有老爺子去收拾他們。
朱英也知道,不管燕王等人再怎麼擔憂害怕,但最後的結果還是會來到京師聽從調遣,因為他們賭不起。
歷史上,朱棣沒靖難前,也只能是靠裝瘋賣傻去騙朱允炆。
現在的大明也不是朱棣可以撼動的,沒有藍玉案,老將老兵都在,朱英各地搞的軍事學堂,更是培養了大量優秀中層軍官,且逐漸的替換先前的文盲軍,加強了朱英對兵權的把控。
最主要的是,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可不會順著朱棣一起,看似是四大藩王,實則朱樉跟朱棡與朱英的關係很不錯。
朱樉能夠去到倭國,很大程度上還是承情朱英。
包括曾經被幽禁,去西南剿滅土番,也是朱英幫著在老爺子面前說話。
朱棡就更不用說了,他跟朱棣的敵對,一直是朱英在幫忙。
現在雖因為利益的關係,明面上倭國四藩王要聯合。
一來是一起私吞礦藏,二來是對抗倭國。
但說反,自是不會。
那邊朱棣還想找朱樉,朱棡商量一下。
結果兩人聽到父皇病危的訊息,根本沒有去想太孫的事情,立即就準備出發前往京師。
齊王反正是聽哥哥們的。
朱樉跟朱棡是殘暴了一些,但對父皇也是真愛。
對於太孫,兩人沒有朱棣的那般忌憚,畢竟朱英從未對他們出手過,反而是各種幫忙。
況且令旨上也說了,是要北伐草原,才把他們調遣回去。
朱棣也沒有辦法,四王不聯合,就沒有意義。
他也想通了,不管是什麼結果,現在都不是抗旨不遵的時候。
——
最先抵達京師的不是四王,也不是朱允炆,反而是寧王朱權。
寧王朱權在朱英的安排下去了高麗,接受關於姚廣孝的一切。
作為皇子的身份,朱權顯然要比姚廣孝更加的強勢,這個時期的高麗,對於大明是臣服的,尤其是在討伐倭國之後,姚廣孝挾勝而歸,在高麗發展了偌大勢力。
李成桂當王的想法,就一直被擱置了,高麗王室也好生生的存在著。
作為三方之中最弱的一方,高麗王室只能選擇緊緊抱住大明的大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