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深知像是這樣的人才,如果不加以好生雕琢,極有可能會廢掉,心思也無法沉浸下來,學習更多的知識。
因此就放在了禮部。
一來以皇帝的視角就是馴化了。
持才傲物之人,最是不喜受規矩約束,而禮部作為禮儀之地,自然是規矩最為嚴格的地方。
加上禮部同時負重外交事宜,跟萬國使臣打交道,也能學習到更多的知識。
不得不說,朱元璋在馭人的手段上,已然是登峰造極。
當初連中六元的黃觀,確實有年少輕狂的感覺。
自認為天下才學一石,自己獨佔八斗,餘二鬥天下人共分。
而到了禮部後,性子慢慢被磨平了,心思也沉澱下
來,在學習禮部的你規矩,禮儀的同時,還在學習萬國文化,相容幷蓄,韜光養晦。
朱元璋也沒有虧待他,部門雖然沒有調任,但在品級上可是按照功勞升官。
實際上還是有寵親的,否則像是黃觀這樣沒有後臺背景的普通人,怎麼可能一路扶搖直上,只用了五年不到的時間,就擔任正三品的大員。
「咱曾經把他放在戶部歷任了一年,也沒覺得有多麼的出色,沒想到入了大孫門下,表現得如此優異。」
朱元璋看著手中三天時間弄出來的章程,頗有些讚歎的說道。
其實也不怪黃觀在戶部表現平淡。
黃觀在戶部的時候是洪武二十八年,那個時候的戶部幾乎已經被朱英給架空了,成了朱英的一言堂。
除了賦稅部分,其他方面有關錢財排程,基本都是朱英在搞。
戶部尚書趙勉哪裡敢跟朱英對著幹,而作為下一級的戶部右侍郎黃觀,當然只有聽從命令的部分。
那個時期的朱英,交給戶部的主要都是些簡單活計,多數是讓更為信任的張伯在負責。
黃觀所負責的部分完成得很好,但這就像一張簡單的答卷,卷面只有十分,差一點的也有九分,十分極為普遍,是以黃觀根本沒有展現能力的地方。
朱元璋之所以在這個時候推薦黃觀,是覺得大多數的臣子,雖然才學很高,但年歲是個限制,在很多方面已經跟不上太孫的思路。
選擇黃觀是因為年輕,三十五歲的黃觀在高品級的大臣裡,算得上新生代了。
現在卻是給了不少驚喜。
單單從章程詳細上就可以看到,此番前往白令海峽的,或者說極北之巔的可行性非常高。
各方面的細節都考慮得非常完善。
即便是朱元璋年輕時候排兵佈陣,運籌帷幄,也就是這麼個程度了。
「爺爺有先見之明,如今璞玉已然雕琢成器,可堪大用。」
雖說曾經吐槽過老爺子的方式,但朱英還是得承認,現在的黃觀非常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