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還是要穩住軍餉才行,這也是朱元章苦思冥想的衛所制度,不然軍餉都要吃緊,現在每年好歹軍戶還能自給自足。
大明最初建立的時候,初置衛四百九十一,所三百一十一。
一衛是五千六百人左右。按此計算,大明軍隊大概有二百七十萬萬之多。
如此龐大的軍隊,如果全靠朝堂供養,會直接把整個大明的財政拖垮。
軍隊這個東西,真的是多了犯愁,少了還是犯愁。用它的時候越多越好,不用它的時候越精簡越好,在和平年代你這龐大的軍隊,就是一個累贅。
朱元章便道:今海內寧謐、邊境無虞,若使兵但坐食於農,農必受弊,非長治久安之術,其令天下衛所,督兵屯種,庶幾兵農合一,國用以舒。
對此,朱元章也曾興奮的說過: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粟。
為了更長久的維持衛所制度,朱元章下諭旨:凡衛所軍士的身份世襲不變,子弟不得參加科舉,也不能另謀職業。
這甚至已經直接寫進了大明律中。
在朱元章的設計中,衛所制度三層計程車兵訓練,七層計程車兵負責種地。這個比例,也會根據土地的貧瘠程度做出一定的調整。
這項制度的設計,就已經預示著士兵戰鬥力的下降已經是一個必然的情況。
可是大明財政就這個樣子了,能怎樣呢。
根本沒有多餘的財力對衛所制度改革,這樣就現在的情況來說,已經是最好的辦法了。
不管是屯田制,還是衛所制度,弊端都是非常明白,那就是使得將領和士兵之間的聯絡過分緊密。
歷史上大唐藩鎮割據,群雄割據,各自為王,就是屯田制所帶來的。
體現在戰爭的時候,也會出現很強的隱患。
當朝廷需要調兵打仗時,由都督府指定的總兵官統領軍隊,這些士兵就脫離了原來的衛所軍官,而總兵官則向朝廷任命的統帥負責。
而且一般戰事徵召,幾乎都是因為出現了問題才會如此,這就導致沒了訓練磨合的時間。
這樣會造成將軍對士兵的不熟悉,士兵不聽將軍指揮,誰都不服誰,戰鬥力大大減弱。
在嘉靖三十四年,一股五十三人組成的倭寇,橫行浙、皖、蘇三省,如入無人之境,甚至明目張膽的攻打當時明朝陪都南京城,還殺傷明軍三四千人。
衛所兵卻如同紙湖的一般,一戳就破,你就用人堆也消滅了這幾十人的小部隊,可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這放在如今的明初簡直就是不可想象。
要是誰跟朱元章說,後來的大明因為衛所制度出現了這種情況,他會信?
即便是百姓,官吏,也絕不會相信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可是,他偏偏在歷史上,就這麼發生了,如同天方夜譚,卻又真實無比。
其實縱觀歷史,對於屯田制的弊端朱元章也有所瞭解,衛所制度的隱患,也曾思考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