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士開口分析說道。
沒有文獻,那就透過前各朝代的情況來分析。
能夠站在奉天殿內,完全可以稱得上歷史學家,精通前各朝代相關風俗情況。
就這般,當著文武百官還有朱元璋的面,直接就開始討論了起來。
朱元璋見此,也不著急,安靜的等待著翰林學士們。
這樣的情況,在早朝的時候,也不是一次兩次了。
現在翰林院的學士們,帶頭的就是劉三吾。
劉三吾定下策略,從元朝開始,逐步向上進行推敲,分析前面那個朝代最有可能建築軌道。
即便是元朝,也不能放過,說不住就是某個封王自己幹出來的。
首先是地點。
既然是在河南南陽,那必定是正統王超才有可能。
河南自古為中原地區,南陽則是臨近許昌,洛陽,開封這些古都附近。
沒有一統中原過的國家,則完全可以排除了。
當這個意見出來的時候,範圍就小了很多。
隨後便開始針對有可能需要建築軌道的朝代。
劉三吾提出:“軌道的作用,便是大量運送輜重所需,而建造在南陽,顯然便是當時南陽需要。且既是在中原建造,則定然不止南陽一處。”
“如此看來,鐵斷事所言的軌道,距今的朝代,當極為久遠,依老夫所見,應當是在東漢,西漢。”
劉三吾的話,開啟了翰林學士們的思路。
劉三吾在現在的大明,可算是學識之最。
要知道劉三吾入朝的時候,是在洪武十八年,由現在的兵部尚書茹瑺舉薦,以‘文學應聘入朝’。
且當時的劉三吾,已經是七十三歲的高齡,為入朝的時候,便就已經名滿翰林。
入翰林院後,便就相當於翰林院無冕之首。
七十三歲的劉三吾,不但沒有絲毫糊塗的徵兆,還因博覽善記,應對詳敏,屢承顧問,悉多稱旨,而被朱元璋重用,多次想其請教治國之道。
只不過在洪武二十三年,授世子晉王經,吏部劾其‘怠職’,一度由翰林學士降為國子監助教,因其聲譽,不久便官復原職。
現在的劉三吾,已經是八十歲了,還能稱得上才思敏捷。
從這分析軌道的朝代之事中,便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