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日前,朱元璋在和朱英相談的時候,朱英就提出沿海的倭寇匪患。
這並沒有得到朱元璋的重視。
倭寇,指的是倭奴和賊寇。
自唐宋時期,倭寇就已然存在。
不過因為唐宋開房通商的緣故,相對而言沒有這般厲害,這段事情頂多算是海盜,也沒有形成太大的規模。
倭國倭人在唐宋期間,對於中原的文化非常向往,和其他的小國也差不多。
其中最大的改變,來源於蒙元。
忽必烈,大蒙古國的末代可汗同時也是蒙元的開國皇帝。
高麗國王向忽必烈稱臣,並且在忽必烈的幫助下,成功驅逐了朝野中武臣的勢力,讓高麗國王重掌大權。
一年之後,在高麗人的建議下,忽必烈派出蒙古使臣前去日本,向他們提出了前來臣服的要求。
倭國受到唐宋文化的影響,和當初的南宋,金,遼都有很好的外交關係。
而且由於文化的深入影響,倭國對於蒙元非常的看不起,認為就是一群野蠻人。
蒙元強大是強大,但是雙方之間畢竟有一海之隔,倭國人對蒙古人並不是那麼畏懼。
對於蒙元提出的臣服要求,置之不理。其中蒙元使臣趙良弼,在倭國呆了三年的時間。
但是他沒得到倭國天皇的接待,也沒有得到倭國幕府將軍的接待,只能無奈返回。
忽必烈是天生的征服者,在蒙古人所到之處,亞歐大陸的眾多地區和國家都無力抵抗,他建立起了一個空前遼闊的帝國。
而作為一個征服者,他的骨子中流著的是征服的血,在周圍全部稱臣的情況下,唯獨倭國不但不臣服,但流露出看不起的意思。
這讓忽必烈怎麼接受得了?
他奮起三萬聯軍,大小船隻近千艘,風風火火地開始了第一次遠征倭國的征程。
在蒙元大軍下,倭國根本沒有抵抗之力,然而眼看就要完成大業,隨後降臨的天災讓蒙元大軍全軍覆沒。
順風順水的忽必烈,結果在一個小國面前失敗了,這引起了忽必烈的憤怒。
於是第二次遠征大軍開始。
然而,又是一場颱風,大軍一半計程車卒被淹沒,統帥差點都回不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