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崇禎八年> 第七百六十四章 進軍西域、 逆賊成擒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百六十四章 進軍西域、 逆賊成擒 (1 / 2)

崇禎十六年四月,曹文昭率一萬五千步卒以及一萬輜重營、五萬余男女農戶,攜帶海量的糧草物資,沿河西走廊向西,過敦煌後出玉門關,沿絲綢之路商道向西挺進。

曹變蛟率一萬騎兵出玉門關後先向北然後再往西,直奔大唐安西四鎮之一的龜茲;而羅世芳則率一萬騎兵先向南出陽關,之後折向西邊,目標直指同為安西四鎮的鄯善。

此舉昭示著,自盛唐之後,漢人朝廷的軍隊首次進入華夏西域之境。

曹變蛟部會在攻擊龜茲後繼續向西,跨越蔥嶺後佔據疏勒。

羅世芳部蕩平鄯善周邊的各路力量後繼續西向收復于闐。

曹文昭的中路大軍以及移民,將會承擔起兩翼騎兵的補給和接應任務,並在局勢穩定後擇地開展移民安置工作。

朱由檢給曹文昭的旨意中提到,要團結廣大西域地區心向漢人的一切民族,堅決剿滅一切不服王化的武裝力量,要讓西域儘早成為安定祥和之地。

在明軍掃蕩並完全控制住西域之後,十年之內,朝廷還將向新疆行省移民五十萬人,這些人口將會以婦人為主,以此解決官軍就地屯駐後的繁衍問題。

朱由檢並不排斥好反對官軍與當地各民族的婦人通婚,但未來漢人在當地佔據人數上壓倒性的優勢這一點是不能更改的,這是為了不給後代留下隱患而不得不採取的措施。

大明之所以在立國之初國力最為強盛時沒有控制西域,除了這塊廣袤的地域太過貧瘠、人口太過稀少、交通太過不便之外,還有一個最為重要的因素自南宋起,華夏文明的重心逐漸南移,加上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陸上絲綢之路被異族輪番破壞後,整個西域地區已經無利可圖,所以,太祖和成祖並沒有把西域作為重點經營地區,明初設定的安西七衛也只是派遣了少量駐軍,明中期之後便逐漸消亡。

強漢當初設定西域都護府也是因為自張騫出使西域各國,打通了與西域三十幾個大小國家的貿易通道,出於保護和管理這條貿易通道的原因。

西域都護府轄下各國都臣服與大漢名下,但各國享有充分的自治權,只是各國國主必須要經過大漢朝廷的認可才能上位,否則將會遭到無情的打擊。

也就是說,大漢對西域採用的是羈縻政策,並沒有真正意義上徹底統治這塊區域,後來的大唐也是如此。

而朱由檢要做的則是前無古人之事,他要將這片異常廣闊的區域真正納入華夏的領土範圍之內,並且要花費數十年的時間,耗費大量的人財物力,將這裡打造成堅固度堡壘,防範將來極有可能來自西方陸路的敵人。

依照這個時代的條件,想要將氣候惡劣的西北地區經營好,至少要付出數代甚至十幾代人的努力,這可是真正意義上的百年大計,制訂相關策略時,需要根據當地反饋回來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的部署,儘量減少因策略失當給地方官府和民眾帶來的諸多不便和損失。

提到自然環境,朱由檢不由得想起前些時日送入宮裡的一些地方官上呈的題本。

這些題本來自於河南和陝西北部一些府縣的主官,在本子中,他們提到了同一個有趣的現象:他們的轄區內,有些地方的環境正在不知不覺中悄然發生著變化,其中尤以陝北延安府下轄的延長縣、清澗縣、延川縣、米脂縣等地最為明顯。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