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崇禎八年> 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經濟發展要均衡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經濟發展要均衡 (2 / 2)

在從當地錦衣衛衛所獲悉這一訊息後,四海布業總掌櫃奉旨立刻趕赴肅寧縣,在親自驗看過棉布生產過程及成品後,當即決定,在肅寧縣開辦棉布工坊,以月薪十兩聘請王春為肅寧工坊掌櫃,全權管理官方整個生產環節,工坊織機初定三百臺,之後會視成品銷量遞增。

為了與棉布生產配套,四海布業還在肅寧建起了染坊和踹坊,從事棉布生產後的染色和壓平等後續工序工作,成品出來後,將會就近銷往北地府州縣。

僅這三座工房的設立,就為肅寧縣近七百人解決了就業問題,極大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除了棉紡織業之外,在朱由檢的關注下,絲織業也在北地逐漸興起,這其中又以山西潞安府為最。

潞綢起源甚早,明初已盛。

“登機鳴杼者,奚啻數千家。”產品行銷各省,乃至邊境民族地區,潞安絲織業最盛時織機達到九千多張,以後因為各種原因逐漸衰落。

為了復興潞綢,四海綢業加大了在潞安府的投資力度,拿出大量銀錢建立工坊、補貼農戶,擴大桑樹的種植面積,利用當地熟練工人較多的優勢,加速潞綢的復興和崛起,以此來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提高農戶的收入水平。

陶瓷業作為華夏最為傳統的手工業,其歷史可以以千百年計。除了中外馳名地景德鎮外,浙江處州、福建德化、河南禹州、北直隸曲陽、南直隸宜興等地的制瓷業也很發達,生產各具特色的瓷器。

瓷器的種類繁多,明代也比前代更多。

除普通用品如碗、盤、碟、鍾、甌、盞、盒、杯等之外,還有酒海、爐、瓶、半邊胡蘆瓶、罐、壇、花缸、渣鬥、醋注、燭臺、花尊、筆筒、筆架、涼墩、扇匣等。

為了進一步促進陶瓷業的發展,朱由檢下旨,廢除各地官窯生產皇家御用陶瓷的制度,讓陶瓷業全面市場化,讓官窯憑藉雄厚的技術實力,介入到市場競爭當中去,不再耗費大量人人財物力生產御用陶瓷,皇家所用也將會從市場上進行採購,之前禁止民間使用的瓷釉顏色、形制全部廢除。

景德鎮成為了官窯改制後的最大受益者,其各種陶瓷產品的銷量在改制後短短兩年內,迅速成為外銷產品的執牛耳者。

景德鎮的條件是得天獨厚的。

這裡有豐足的高質量的制瓷原料高嶺土,有上萬家的制瓷工匠和作坊,擁有制瓷的高超技術,有裝置完善的官窯,雖然民窯數量也不少,但從技術上,他們是無法與官窯媲美的。

之前佔據外銷榜首的是景德鎮民窯,但官窯的徹底開放,讓民窯的外銷受到打擊,很多民窯把視線轉向了內銷,而伴隨著局勢的穩定,以及大明經濟的蓬勃發展,內銷數量也是年年遞增,更多的生產者也隨之受益不小。

至於原先規模更小的礦冶業,受益於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手工業原料、燃料原料、銅、銀貨幣原料的社會需求日益增大,加上礦冶業開發所需用的勞動力,得到流民勞動力的補充,因而也有了顯著的發展。

這也是朱由檢計劃中,北地未來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