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雙流縣的桐油競價風波最終還是以一個參與者們勉強接受的結局收場。
在官府的調停下,四海商行並沒把事情做絕,最後還是給這些桐油商們留了一條活路,桐油發售價定在了每斤三分八,雙流縣所產桐油四海商行拿走一半份額,剩下的一半由這些桐油商自己分配。
畢竟這夥人也在這裡待了一兩個月時間了,中間食宿費用也花了不少,也算是給雙流做出了些許貢獻,將來雙流縣成為桐油產出基地後,還要指望這些人把產品銷售出去。
東羅村兩百畝金絲油桐的出產,則全部由四海商行以每斤一錢的價格包銷,幾名大桐油商雖說心中痛恨無比,但面對四海商行這個龐然大物,卻是沒有絲毫反抗之力。
至於大宗桐油三分八的定價,也是孫克敵考慮到蜀地交通不便、運輸成本高昂、總要給商人留出適當利潤空間後作出的決定。
為了本地經濟發展的長遠前景著想,他也不希望桐油競價風波影響到雙流縣的聲譽。
畢竟當地還有其他產業出產的貨物需要由商人發賣出去,要是因為這件事而讓其他行業的商人,對雙流縣產生很深的誤解,那可是得不償失之事。
而四海商行拿走的這批桐油,除了拿出一部分以評價供應兩大船廠所需之外,其餘的將會被賣給同樣急需的荷蘭商人,價格初步定為每斤三錢,相比進價,這可是接近十倍的暴利了。
外國人的錢不賺白不賺,尤其是這種稀缺商品。
歐洲國家海運業十分發達,對防鏽油漆的需求量十分巨大,而優質桐油是調製油漆必不可少的部分。
儘管此前因桐油資源稀少的緣故,四海商行並沒有售賣桐油的業務,但既然是雙流縣有成為桐油生產基地的意向,那四海商行當然會迅速組織力量進入到這一行業之中。
在桐油定價協議達成之後,四海商行派來的這位神秘來客第二天便返回成都府,後續商行自然會安排相應人手接續桐油運銷之事,那位年輕攪局者使命已經完成,可以回去交差了。
由於四海商行的突然插手,使得雙流這次桐油交易裡獲取了巨大利益。
三分八一斤的價格,已經遠高於孫克敵當初的預估,首批出產的這近二十六萬斤桐油,就給本地農戶帶來了近一萬銀幣的新增收益,縣衙也從中抽取了近三百銀幣的稅。
雙流縣種植油桐的村子共計二十三個,總人口共計一萬七千三百餘口,而首批發賣桐油的花峪村是其中最大的村落,距離縣城最近,種植油桐面積也是最多。
全村共有三百餘戶、一千一百餘口,按照此次油桐的收益計算,每人可得銀近九銀幣,這筆巨大的額外收入足可抵得上往常幾年辛苦所得了。
為了讓這筆銀錢用在實處,孫克敵對原有的收入分配方案進行了較大的改動。
刨除官稅,此次花峪村桐油收益為九千五百銀幣,這其中每人可得銀幣六枚,另外須拿出兩百銀幣,用於酬賞兩名育苗行家,其餘銀幣作為村民共同財產,存入縣城裡的四海票號,收據憑證由本村三名里正分別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