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幕府之實力,若是與我軍交戰,其所能動用軍卒數量應為二十至三十萬之數,以此來計,我軍當面之敵不過是其中兩成左右,要按此前方略攻略日本全境,我軍最終雖能取勝,但也會面臨輜重補給匱乏之困,更會為敵重兵四面攻擊,如此便會導致傷亡人數大增,從結果來看,實有得不償失之嫌!”
面對太子的問題以及張清源的質疑,李定國神色從容的侃侃而談,朱慈烺聞言不由得連連頷首,張清源則是一副不置可否的神情。
“以日本國內局勢分析,幕府是其實權操控者,只要攻其不備,一舉將其聚殲,那日本全境將再無有召集軍隊與我抗衡之人,其各部大名兵力雖仍在,但顧盼取捨之間並無聚合之力,到時我軍大可從容應對,必要時可予以逐一滅之!”
這一年來,鄭七安排手下隨從,利用各種渠道不遺餘力地蒐集著日本各方面的資料,李定國剛才提到的幕府可以調動的總兵力便是其中一條,而這幾十萬軍隊是由接到幕府徵集令後,各地大明拼湊起來的,作為幕府常備軍的旗本武士人數並不多。
“適才殿下所問,突襲京都須多少人馬,臣以為兩千足矣!
剩餘八千人馬應對當面之敵當是毫無問題!
臣以為,幕府上下絕不會想到我大明官軍會參與此戰,更不會想到會攻其本部,是以,此次突襲當有絕大勝算!”
李定國的言論看似狂妄,實際上並沒有輕敵之意。
當年萬曆年間朝鮮所謂的“壬辰倭亂”,豐臣秀吉先後派遣十四萬大軍登陸朝鮮,奉命“抗倭援朝”的明軍,第一次參戰時總共只投入不到四萬人馬,就把十四萬日軍大的屁滾尿流。
第二次抗倭援朝時,日軍同樣是是十四萬人馬,明軍人數增加到七萬,結果打的十四萬日軍幾乎全軍覆沒。
從那之後,日本開始了閉關鎖國之策,國力更加衰敗,軍械裝備以及戰略戰術遠遠落後於時代的發展,而大明則在朱由檢的帶動下,從軍械到戰術,都具備了遠超當代任何國家軍隊的實力,此消彼長之下,與幕府軍作戰當然有著十足的把握。
“既是定國將軍如此說道,那孤便同意此策,但定國將軍作為遠征主將,不宜以身犯險,奇襲軍將還是另選他人為好,定國將軍還是率領主力,應對眼前之敵吧!”
本著不干預主將軍事指揮和部署的原則,朱慈烺考慮半天后,最終還是同意了李定國新的作戰計劃,張清源本想再次出言反駁,但在看到朱慈烺對李定國極為信任的態度後,最後還是識趣地未再出聲。
兵部職方司平時就是負責對各地軍情的蒐集掌控,張清源當然清楚大明官軍的戰鬥力是多麼強悍,剛才的反對是因為摻雜了文武之爭的因素在裡面,其實對於李定國的奇謀,他心裡還是非常認可的,現在既是太子一言而決,那他就沒必要再唱黑臉了。
整體策略訂好之後,朱慈烺便不再過問此事,接下來的幾天裡,張清源、李定國以及遠征軍其他幾位主要將領開始制訂詳細的作戰計劃,包括安排帶隊突襲的將領乘坐鄭家船隻前往大阪附近查探登陸地點、鄭家會日語的隨從喬裝上岸,儘量多的蒐集幕府所在地的相關情報資訊等等。
至於還在幕府軍重壓下苦苦掙扎的聯軍到底能支撐多久,早就被諸人選擇性忽視了。
抵達長崎附近海面的第十二天,所有準備都已就緒,朱慈烺一聲令下,北海艦隊的戰艦露出真容後駛入長崎港,大明對日本的攻伐正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