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歷史真是偶然中帶著必然。
原先歷史上的明末四公子方以智、侯方域、陳貞慧、冒襄四人,都是在前科不第後進入了國子監中就讀,而方以智現在已經遠赴歐洲,侯方域等人雖沒有如原先歷史中那樣前往南京,但卻在國子監中成為了好友。
崇禎十一年,首輔溫體仁的的建言被朱由檢採納後,國子監適齡的一千多名舉子被分批派到了湖廣以及河南靠近荊襄的府縣,協助地方官府進行移民搬遷諸般事物,侯方域等三人被分派到了荊州府。
對於侯方域他們這些家境優渥的世家子弟來說,這次的差事簡直就是從天堂一下子掉進了地獄一樣。
先不說那些大字不識、愚昧之極的移民是如何的難以溝通,單說他們日常所處的環境以及待遇,就足以使得很多人崩潰無比。
從錦衣美食到布袍豬食,從風花雪月到骯髒混亂,整日裡奔波於那些衣衫襤褸的草民中間,要在當地官員的命令下,安排好這些移民每天的行程、食物,等到了官府劃定的移民點之後,還要安排移民們進行各種勞作,眼前的一切一切都讓侯方域們處在了崩潰的邊緣。
經過半年的各種掙扎,這一千多名舉子們,中間已經有數十人偷偷返回了各自家中,這些逃兵普遍都是家中長者在朝為官的官宦子弟,這也是他們抱著僥倖念頭偷返的依仗。
“朝宗賢弟,適才闢疆所言甚為有理。
雖說我等聽聞有人偷返回家,但賢弟你別忘了,叔父大人可是位極人臣,豈是他人可以相比,你此次要是私自回返京師,若被有心人探知,怕是於叔父之聲譽不利啊!”
陳貞慧看著臉上已有不耐之色的侯方域出言勸道。
“哼哼!
要不是因著那個遭瘟首輔之子也至荊襄之故,所以家父才強令小弟前來,侯某何至於經受此般勞苦!
那個溫禎玉就是個官迷而已,為著升官簡直是不擇手段!
你們看看他現下這副模樣,哪有首輔公子之氣派,完完全全就是一副鄉間農夫之做派!
整日與那些愚鈍民夫廝混,就這般模樣,將來如何居於廟堂之上?
想要位極人臣,就當以智略為聖人出言獻策,而不是做出一副親民之樣貌流於鄉野之中!
侯某敢斷言,溫某人之前程止於五品一下,終生亦不得邁入殿堂之上!
將來之朝堂,還是我輩智略出眾之人居之!
定生兄長、闢疆賢弟勿再相勸,此地侯某一刻鐘也待不下去了!今日之宴便當二位與我送行為好!”
藉著話頭,侯方域把一肚子怨氣全都發洩了出來,目標直指溫體仁的次子溫侃。
溫侃比他們這批國子監監生來到荊襄地區還要早了數月,期間也曾與侯方域等人見過面,在看到風吹日曬下,面貌如同老農一樣的溫侃後,同樣身為閣臣之子的侯方域羨慕嫉妒的同時也是頗為不屑,所以才有了剛才那番言論,意指溫侃開了個很壞的頭。
本來像他們這樣的家世背景,根本不必經受這樣的摧殘,只需靠著父輩的恩蔭,按部就班地步步升遷,等到二十年後自然而然的升到部司高官就可以了,那還用的著如此拼命,要是這樣的話,有個閣臣的親爹還有啥用。
“既是朝宗心意已定,那愚兄與闢疆也就不再多言,來,幹了此杯,算是給朝宗送行吧!”
一個月之後,侯方域返回了家中,訊息很快便傳進了宮中,早就對官宦子弟們私自返回感到不滿的朱由檢當即命人將侯恂召入宮中,對侯方域的行為進行了嚴厲譴責,並用樸實勤勉的溫侃做例子,要求侯恂要對侯方域從嚴要求,不要給朝廷丟臉。
吃了掛落的侯恂回府之後,立刻命人把侯方域吊在樹上,親自用藤條對其進行了慘無人道的毒打,並親自令他傷好之後立刻返回荊州府,若是再私自返回,那就馬上將他送回老家,終生不得出仕為官。
侯方域慘遭毒打的訊息傳開後,那些私自返回家中的官宦子弟隨即也遭受了同等待遇,十餘天之後,京師通往湖北的官道上,這群官宦子弟們三五成群相互邀約,一步一回頭的離開京師返回了荊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