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迎接將來出訪使團返航時可能帶回來的眾多人才,國子監正在進行大改造,園區內的北面部分,一座座新建築正在拔地而起,一切都在按照工部營繕司給出的圖紙有條不紊的建設中。
負責這次營造任務的是周奎、田弘遇、袁也讓、張國紀等四位國戚組建的施工隊。
這隻施工隊組建已有三年時間,規模已經從最初的兩百餘人,增加到了現在的八百餘人,施工隊幾乎網羅了京畿一帶修房建屋的所有能工巧匠,而且這隻施工隊也成為了大明第一支專業施工隊伍。
為了打出名堂,田弘遇等人還給自家的施工隊起了個響亮的名號:錦坤建築隊,取的是錦繡乾坤之意,也有暗自向皇帝獻媚的意思。
此前大明的營造事物,比如紫禁城內的各個宮殿的建設等等,都是以工部專業人士勘察地形地貌後出具施工圖紙,然後由有司徵召工匠和青壯勞力開始施工,等到工程結束後,參與施工者再回返原籍。
不管是從待遇還是專業性、施工進度上,還是在施工中的默契程度上,這種臨時湊起來的施工隊普遍存在著管理混亂、各種建築材料浪費極多、工程進展無序、官吏貪汙等等諸多問題。
而國戚們組建這支施工隊之初,朱由檢就曾經專門向幾人大體介紹過,成立專業施工隊的各種優勢,並且以皇莊打井隊為範例,指出專業施工隊的出現將會成為趨勢,並要求他們在妥善解決招募工匠和青壯勞力後顧之憂的前提下,把這隻施工隊給建立和發展下去。
雖說這隻施工隊由四人共同出資組建,但實際上週奎和張國紀只是拿出銀錢入股,對於施工隊成立後的所有事情都是極少過問,日常管理以田弘遇和袁也讓為主的。
這兩位對朱由檢的話當然是奉行不悖。
在招募工匠和青壯勞力時,也是以京師本地人為主,招募之人沒有一名是農戶,這樣就最大程度避免了因施工而耽誤農活的問題。
在花費了一年多時間營造了一批宅邸,以供應南京北遷官員入住後,田弘遇和袁也讓找到了周奎和張國紀,把賬目交給二人驗看的同時,也把想擴大施工隊規模的想法告知了二人。
因為他們兩人發現,營造這玩意是個很賺錢的行當,按照皇帝所說的這種專業施工模式來看,各種成本降低不少不說,施工效率也是得以大大提高。
以他們一年多來的觀察來看,以前那種施工組隊方式建造一座宅院,最少也要花費五個月的時間,而他們只需花費兩個多月就能建起一座同等規模的宅子,施工速度相比整整快了一倍。
隨著工匠和青壯勞力之間的默契程度不斷提升,田、袁二人相信,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施工速度還有提升空間。
周奎和張國紀產看過賬目明細後,知道從事營造居然如此賺錢,當即同意,暫不分紅,把此次的利潤全部投入擴大規模中去,購買大量施工器械,僱請更多工匠,打造更為專業的施工隊,獲取更多的利潤。
周奎和張國紀不傻。
他們也知道,自從皇帝大幅度提高官吏和軍器監、將作局工匠的薪資後,這批突然間生活寬裕無比的人群,很多人不約而同選擇了修建新房或是翻蓋舊宅。
這是國人多想養成的習慣,有金子要貼在臉上。
其實按照千百年來的傳統,平民百姓家修房蓋屋時,都是主人家出面邀請左鄰右舍前來幫手,只要主家負責管飯就成。
但是這些富裕起來的工匠們,哪裡肯停下每天按計件拿錢的工作,並且左鄰右舍也都是同行,也都等著整修自家宅院,誰還有閒工夫前來幫手搞這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