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火!”
隨著炮營把總的一聲令下,左側的五門佛郎機炮依次發出了震耳欲聾的怒吼聲。
被清軍從後營趕來準備上前拆卸明軍拒馬的千餘名包衣,包括五百名清軍弓手,在還沒有靠近拒馬的時候便遭到了當頭一擊。
五顆彈丸先後落在密密麻麻的的包衣以及清軍弓手的人群之中。
由於人員密集的緣故,這次彈丸的殺傷效果非常明顯,五顆彈丸分別犁出了五道血路,四十餘名包衣和弓手或死或傷,鮮血殘肢遍地都是,重傷未死者的慘嚎聲讓聽上去分外的瘮人。
沒等清軍反應過來,迅速更換過子銃的佛郎機炮再次打響,又是五枚彈丸在心膽俱裂的包衣人群中趟出五條血路,一片鬼哭狼嚎聲中,又是幾十名包衣死傷倒地。
在這種巨大的心理壓力下,面臨崩潰的包衣們開始四處躲避或是向後逃遁,外圍的清軍則是催馬射殺並驅趕他們繼續向拒馬靠攏。
在佛郎機不斷髮出地巨響聲中,周遇吉一聲令下,五百名刀盾手邁步向左翼而去,準備在必要時給長槍手提供遮蔽,防備清軍弓手的重箭。
明軍使用的佛郎機炮是一種鐵製後裝滑膛炮,整炮由三部分組成:炮管、炮腹、子炮,開炮時先將火藥彈丸填入子炮中,然後把子炮裝入炮腹中,引燃子炮火門進行射擊。
佛郎機炮採用了母銃與子銃結構,母銃即炮筒,子銃實為小火銃,每門母銃配四到九個子銃,每門子銃事先裝填彈藥以備使用。
作戰時,先將一個子銃裝入母銃的彈室中,發射後,將空子銃退出,換裝另一個,由於可以輪流換裝子銃,減少了臨時裝填彈藥的時間,大大提高了射擊速度,因此又被稱作“子母炮”。
佛郎機炮還安裝了瞄準具,即增大了射程,又提高了精度,顯然,佛郎機已初步具備了現代火炮的基本特點。
但限於當時的鑄造水平和技術水準,佛郎機炮也有個致命的弱點:子炮與炮腹間縫隙公差大,造成火藥氣體洩漏,因此不具備紅夷大炮的遠射程。
在左側五門佛郎機炮不間斷的打擊下,死傷慘重的包衣們再也顧不得清軍的怒喝與砍殺,一窩蜂似的四散而逃,有數十人甚至向著壕溝這邊的明軍拼命跑來,但在清軍弓手精準的射殺下紛紛倒地斃命。
在佛郎機炮的打擊下,一千名包衣死傷達到近兩成,而清軍弓手也是二十餘人傷亡在彈丸下。
隨著包衣們的潰逃,清軍拆毀拒馬的第一次行動宣告失敗。
“繞餘貝勒,這樣怕是不行!明人的大炮太過厲害!若是那群包衣再往前靠近,死傷會更重!那些拒馬也沒法毀掉!”
打馬趕到阿巴泰身邊的蒙八旗梅勒章京格日楞無奈的開口道。
“本貝勒早就看見了!這群該死地尼堪簡直膽小如鼠!來人,傳我的話,把剛才率先逃跑的尼堪全部就地斬殺!格日楞,你可有好法子破了明人的拒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