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煊騎在一匹紅棗馬(不是馬牌中的大宛馬)上,沿途看到城中的百姓已經零零星星有人上街,路上還有一隊隊士兵在街上巡邏,維持治安和秩序。
在大街的公告牌上貼有安民告示,一些百姓臉上帶著笑容,圍在告示旁,指指點點。
“我們大明的軍隊終於回來了,不用每天提心吊膽,太好了。”
“是啊!是啊!這些天殺的韃子每天就知道搶東西,搶女人,亂殺人,現在好了,我們明人的軍隊把城內的狗韃子趕跑了,好日子到了,就是可惜王全他們一家,躲在家裡不敢出門,結果生生餓死在家裡,太慘了……”
“誰說不是呢,我隔壁老趙頭也餓死了,這些天殺的韃子,不讓出門,也不知道餓死多少人,唉……”
圍在告示旁的百姓七嘴八舌,議論紛紛。
朱慈煊看到告示旁站著數名士兵,這些士兵對百姓都很友好,有兩名士兵正在給大家解讀告示上的內容。
大意就是江寧已被我大明的太子和延平王率兵光復,城中百姓不要驚慌,該幹嘛幹嘛。
各個商鋪正常開門迎客,要求各個商鋪不得隨意提價,坑害老百姓,擅自提價者嚴懲,作奸犯科者斬,趁火打劫者斬,同時開設粥棚, 向韃子強拆百姓的房屋,無家可歸者,災民,饑民一早一晚免費供應。
朱慈煊得益於視力、聽力的提升,他們的話語一句不落地聽在耳中,再看到鄭成功麾下士兵衣甲鮮明、軍容整潔的執勤,巡邏。士兵們也都嚴守軍紀沒有出現四處搶掠、對百姓惡聲惡氣的現象,不由得暗暗點頭。
朱慈煊發現,這個時期的明軍大將,不管是晉王李定國,還是延平王鄭成功,不僅打仗厲害,在民政方面也很有一手。
朱慈煊還聽說這一次出兵圍攻江寧的兵部尚書張煌言,這個崇禎十五年(1642年)的舉人,也是上馬能打仗,下馬能管民的全能型人才。
張煌言考中舉人時,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烽火已燃遍全國,明朝的統治岌岌可危,當時朝廷已經開始重視培養文武兼備的人材。
張煌言雖考的是文舉,但他在加試一些戰事急需的武備科目時,張煌言竟“三發皆中”,頗具武力。
順治二年(明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大舉南下,連破揚州、南京、嘉定、杭州等城。寧波城中文武官員有的倉惶出逃,有的策劃獻城投降。
二十五歲的張煌言,挺身而出,投筆從戎。當時,刑部員外郎錢肅樂等率眾集會於府城隍廟,張煌言毅然參加,倡議勤王,集師舉義。並奉表到天台請魯王朱以海北上監國。
後滿期韃子攻破杭州,張煌言隨魯王逃至浙閩沿海,入據舟山。
點選下載本站APP,海量,免費暢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