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考試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數學)等多種科目,考試內容有時務策、帖經、雜文等。
大漢帝國的科舉考試規定分為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這四個級別,只有透過前面一個考試級別才能參加下一個級別考試。
院試:在府州的」學院「舉行,又分為「歲試」「科試」兩級。歲試是每年舉行的童生「入學」考試,錄取後即為「生員」,通稱「秀才」。科試則是對已在學校的秀才進行考試,成績優者方可參加下一級考選舉人的鄉試,成績劣者要受處罰甚至取消生員資格。科試也稱為錄科。只要考取了生員,就算脫離平民階層,稱為「士」了。大漢帝國朝廷規定:對學校生員「免其丁糧,厚以廩膳……各衙門官員以禮相待」,「生員如果犯事情重,地方官先報學政,俟黜革後治以應得之罪;若詞訟小事,發學責懲,不得視同齊民一體撲責」,即生員享受免丁糧(免役稅)、食廩(國家供給衣食,優厚者稱廩生,次一等為增生,初入學生員無廩膳、稱附生)、政治司法特權(官員以禮相待,生員見官不必下跪,生員犯法地方官須先報學官才能處理,不得像對一般百姓一樣施用刑具)。
可以說,只要透過了院試成為了秀才,那麼不僅個人前途得到了改變,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自己家人也會跟著受益。
雖然說大漢帝國勞役很少,而且勞役還是有報酬的,但是並不意味著農民就不用繳納賦稅了,只不過他們繳納的賦稅沒有以往的王朝那麼重,只是如果能免稅的話,那自然是極好的。
鄉試:又稱為大比、秋闈,每三年一次。鄉試三場,分別在八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各州按人口多少分別為數十名到一百數十名不等,全國錄取總額為一千人至一千二三百人。由於考取舉人即具備做官資格,鄉試可說是科舉最重要也最艱鉅的一關。鄉試之榜被稱乙榜,鄉試則稱乙科,與進士會試的甲榜、甲科相對。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會試:鄉試後次年的二月初九
至十五日舉行於京師禮部,又稱春闈、禮闈。會試三場的內容與鄉試一樣,每科會試錄取進士約二三百人。會試正榜以外一般還有副榜。錄入副榜的舉人雖不算進士,但可以授予學校教官或其他較低階官職,或吸收入太學院為學生,獲得國家一定的俸祿。
殿試:科舉的最後一級考試,在會試後一個月即三月十五日舉行。殿試內容試時務策一道,試題由內閣大臣預擬數種,臨時呈皇帝圈定。殿試一律不黜落,只排定名次。狀元、榜眼、探花等前三名列為一甲,算是進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算是進士出身;第三甲又若干名,算是同進士出身。三月二十五日,新進士和殿試官員在禮部享受御賜「恩榮宴」。宴後陸續進入封官任用階段。一甲的三名進士一般授予御前秘書院成為皇帝的秘書,其餘進士往往還要進行一次館選或朝考,然後結合殿試名次,分別授予官職,優者亦進入御前秘書院。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整合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援離線朗讀的
封建時代的,這個時間甚至有可能會延續到上千年也不奇怪。
雖然大漢帝國已經出現了蒸汽機、印刷機、槍炮等熱武器這些如同現代文明才會出現的東西,但是並不意味著大漢帝國已經進入了工業文明社會,大漢帝國離工業文明社會還有很大的距離。
大漢帝國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口都是農民,大漢帝國還是農業封建社會,如果皇帝葉桓不顧一切,大力發展工商業的話,整個大漢帝國搞不好會直接崩潰掉的,這可不是開玩笑。
事物的發展都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律,治大國如烹小鮮,特別是對於大漢帝國這也有著兩億多人口的封建帝國來說,想要在短時間內進入工業文明社會,那是根本不現實的,不僅在物質層面上做不到,民眾的思想層面上的改變才是最重要的。
這個世界的封建文明已經發展了幾千年時間,可以說民眾的思想很多東西都已經是根深蒂固的了,不是簡簡單單就可以得到改變的,皇帝葉桓需要一步一個腳印慢慢改變,並且他認為自己的子孫後代只要按照他規劃好的路線統治帝國,未來大漢帝國進入工業文明社會,那絕對是水到渠成的了。
科舉制度的頒佈,徹底引爆了整個帝國輿論,到處都是在議論紛紛的人群,好像一見面不聊聊科舉制度,自己就不合群似的。
很多寒門子弟都開始摩拳擦掌,就是為了做好明年院試的準備工作,對於他們來說,只要透過了院試成為了秀才,那麼他們哪怕是其他三個等級都透過不了,他們也算是小小的躍遷了一下自己的階層,畢竟秀才可是真正意義計程車子,可不是以前那樣為了稱呼好聽點,把所有寒門讀書人稱之為寒門士子,而且還沒有實際上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