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勳貴集團一口氣就招攬了上百萬,其餘流民自然就好安置一些,北方的生產秩序並沒有受到太大沖擊,還是能夠繼續運轉下去的。
尤其是,京城寧府女學編攥出版的《農田水利》一書傳播越廣,地方豪強地主對抗天災的能力就越強。
受到特殊氣候影響,糧食減產是必然的,天災人禍之下,百姓出現重大傷亡也是可以預見的。
但情況,還處於可以控制的狀態!
開國勳貴集團不僅招攬流民出海,他們還是北方最有實力的利益集團之一。
晉省的煤礦,直隸地域的大部分良田,好幾家有實力通商天下的大商號,還有遍佈北方眾多城鎮的商鋪和工坊,能夠吸納的勞動力也是一個驚人數字。
加上朝廷的以工代賑一直都在維持,這才叫北方地域情況一直比較穩定。
糧食減產嚴重不假,可消耗糧食的人口也在迅速銳減。
特別是從海洋捕撈所獲越來越多,彌補了不少主糧減產帶來的缺失。
只要朝廷和當今,不是特別針對開國勳貴集團,便還能留有餘力處理糟糕的局面。
真正要遏制的,應該是各地趁著天災人禍,越發猖獗的土地兼併一事,和實力迅速膨脹的地方豪強,或者說鄉紳集團。
這些傢伙,真要說起來可比開國勳貴集團都要難纏。
當今也是做了一些事情的,起碼直隸地界情況還好,有開國勳貴集團和皇莊作為根基,徹底壓制住了實力不強的地方鄉紳勢力。
可其餘地方,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凡是開國勳貴集團勢力不弱的地域,情況就稍稍好一些。
可若是開國勳貴集團,甚至皇莊勢力都不怎麼樣的地域,就是官府衙門嚴令阻止,也阻擋不了地方鄉紳的貪婪。
說起來也是好笑,開國勳貴集團在將注意力,大部分都投放到外海地域的時候,竟然成為了當今穩定地方局勢,遏制土地兼併的壓倉石和同盟。
當今反應過來的時候,上皇的身體不支直接掛去了。
為了叫這位走得風光,當今咬牙從內庫拿出百萬兩銀子,給上皇來了波風光大葬。
本來,按照紅樓故事的脈絡,接下來就是當今針對開國勳貴集團下狠手整頓的節奏。
只是,在這裡並沒有發生!
察覺到開國勳貴集團的重要作用,當今及時調整了策略。
不調整不行啊,文官集團的勢力膨脹太快,就是當今都感覺心驚膽戰。
當然,這裡頭少了不寧府賈蓉的推波助瀾。
一本推演性質的《大明三百年》,就足夠叫當今和開國勳貴集團,全都感受到了沉重壓力。
裡的推演,簡直就和真實的一般無二,叫看過或者聽過的存在,都懷疑前明是否真的維續了近三百年?
尤其是文官集團徹底做大,皇位都能暗中把持的時候,那真的是相當刺眼。
故事裡虛構的幾位前明皇帝,只要稍稍有些心思和作為,觸犯了文官集團的核心利益,便會死得不明不白。
什麼落水得了傷寒,什麼中了丹毒之類的事情,看起來那麼的自然,實際上卻是經不起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