雩,是祭祀龍的方法。
最擅長這種祭祀方法的,毫無疑問就是‘舞雩’。
可惜,李啟並不是舞雩,但作為祝人,基本上所有的祭祀方法他都會,畢竟是老本行嘛。
“大雩。雩者旱祭請雨之名,祭言大雩,大旱可知也,使童男童女各八人舞而呼雩,故謂之‘雩’。”李啟唸叨著雩的方法,雖然他現在並不能去找童男童女,但無所謂,只要另一位七品出手幫忙,那都是可以彌補的。
只有新手和不學無術的人,才會拘泥於還原配方,畢竟配方的意義是為了做好一道菜,只要菜是好的,符合要求的,那麼配方其實都可以改。
就好像做菜一樣,沒有鹽,那就多放點醬油,沒差。
祭祀的種種要求,其實本質上都是為了追求某些氣,用來形成整個祭祀的迴圈。
要求童男童女,本質上其實是為了那一口先天之氣,這種東西,李啟自己就能補上,祭祀所需要的別的氣,淨摩和尚應該也能提供。
所以李啟說道:“還請大師助我。”
“這是我的責任,非是幫助,而是攜手。”淨摩和尚說道:“公子只管吩咐,雖然不擅思考,但小僧做事還是很麻利的。”
李啟也不客氣,當即開始發號施令。
古有雩祭之典,所以為百穀祈膏雨也。其制,則為壇於南郊之旁。
而李啟這裡肯定沒那個條件,所以仿古龍見而雩之禮,擇地立壇。
孟夏之月,蒼龍宿見東方,為百穀祈膏雨,故龍見而雩。依郊壇製為雩壇,祈上帝百辟,旱則祈雨。
唐國雩祀,一般則南郊,後行雩禮於圜丘。歷代大雩都喜孟夏後旱雩之禮,皆七日一祈,李啟覺得,唐制斟酌最善。
所以,李啟模仿古大雩,一人代舞童二佾,衣玄衣,各執羽翳,歌雲詩。
仿雲漢體御製詩歌八章,詞念懇誠,宸章剴切,穿玄衣,八列,執羽翳,終獻樂止,贊者贊,歌畢,乃望燎。
再以聲音清亮之鳥充之司儀,羽翳依周禮皇舞之式,禮儀與孟夏常雩同。
設上帝、社稷、宗廟、太歲之祭壇,俱有樂章,惟神祗壇闕,敕律撰進。
做好了決斷,李啟也不含糊,馬上開始做整套儀式。
他可不準備糊弄,還召集了王惇這些理道眾人一齊幫忙。
定雩祀天神從圜丘,以黃鍾為宮。
地祇從方澤,以林鍾為宮。
樂用七成,迎神奏祈豐,奠帛奏華豐,初獻奏安豐,亞獻奏興豐,終獻奏儀豐,徹饌奏和豐,送神奏錫豐。
所以要設樂部,定下司祭祀之樂,宴饗之樂,鑾儀所司鹵簿諸樂。
再設署正、署丞、侍從、待詔、供奉、供用官、鼓手、樂工,而以所司樂器別其目。
關於這點,李啟是想理道眾人來做的,但他們肯定是不會唱歌的,但他們會用播放器,直接用播放器代替,開始奏七成樂,李啟本來是想找樂師的,但發現播放器好像也行……
差不多湊合湊合得了,反正效果也沒差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