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問題是,供不應求!
畢竟,大明的棉布是要優先供應本土,剩下的才出口啊!
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施奕文當然不會視而不見。於是乎,發展棉紡織業,就成了他為北港製定的“工業發展計劃”的核心,人還沒回到北港,就研究出了新式紡紗機,其實也就是借鑑了“珍妮機”的原理,就把幾個紗錠都豎著排列,用一個紡輪帶動,一下子就能紡出更多的紗了。
有了在京城對紡紗機進行充分的研究,從作為工科狗的施奕文,回到北港的第二天,他就造出用一個紡輪帶動十六個豎直紗錠的新紡紗機,功效一下子提高了十六倍,而且經過多次改進後,非但可以使用水力傳動,而且可以帶動的二十四個豎直紗錠。
紗線產量的提高,帶來了另一個問題,織布產量,除了引進“飛梭”技術提高布匹產量之外,最重要的還是要引入水力織布,“飛梭”加水力,這才是真正的工業大殺器。
相比滑槽裡帶有小輪的梭子,滑槽兩端裝上彈簧,使梭子可以極快地來回穿行的“飛梭”,水力織布機的技術更為困難,而最困難的是什麼?
就是紗線容易斷裂。
“又斷了……”
站在織布機的面前,施奕文的眉頭皺成了一團兒。
見狀李南安就在一旁安慰道,
“大人,其實,咱們有了飛梭,織布的產量已經提高了不下三倍,再加上紗線的成本也低於南直,咱們的棉布,利潤至少比南直布多三成,也不必急於一時,畢竟,眼下,咱們這邊也是剛開始種棉花……”
李南安是施奕文從南直隸尋來的工匠, 他最擅長製造各種紗機、織布機,就像歷史上那些官員引進南直隸的棉紡織技術一樣,首先就是引進工匠,建立傳習所教授當地工匠造紗機、織布機,同時教授當地的婦人紡紗織線。
不過在施奕文這,他所要的可不是那種男耕女織或者由舊式織布機累積而成的“工場”,而是現代化的工業生產,並不僅僅是因為現代化工業生產的利潤更高,最重要的是,現代工廠可以吸納大量的工人。
當然更重要的一點是,只有這樣的工業化生產才能夠催生工業革命促進社會的技術發展和變革。
要不然不過也就是原始的手工業而已。
“沒種出棉花可以買,眼下,最重要的是把織布機、紡紗機都造出來,然後大規模的紡出紗線,織出棉布,那怕就是坯布……市場也是很大的!只要把斷線的毛病去掉,剩下的也就簡單了。”
突然一旁有一個工匠自言自語道。
“其實,既然這紗線容易斷,那咱為什麼不用粗線呢?反正百姓更喜歡穿粗布!用粗線織粗布不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