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施奕文真的不是為了故意冷落趙南星等人,畢竟,就他的本意來說,這些人用好了是能派上大用場的,包括這些人的子弟。
為啥?
明末的大科學家有幾個人不是士人?
東林黨嘛……也不是一無是處的,明末計程車人可不是清末計程車人,對科學持牴觸情緒,甚至他們對科學遠遠大於對經書的興趣。
早在正德年間,社會經濟繁榮導致了文化的繁榮,與此同時讀書人竭盡全力想要衝破八股禁錮,社會文化發展已經到達了臨界點。在隨後百年的大明,士人圈是什麼模樣?按照錢謙益的說法,也就是那位水太涼所言:“正嘉年間,士以通經為迂;萬曆之季,士以讀書為諱!”。
換句話來說,就是從正德、嘉靖朝開始,讀書人居然把通曉五經視為迂腐。到了萬曆朝,甚至發展到了讀書人不好意思說自己喜歡讀書。為什麼會這樣?根本原因就是覺得八股無用,在思想上另謀出路,開始廣泛追求知識的實用價值。
在這種情況下,無數儒生跑得很偏,看不起八股的他們,經也不讀了,書也不看了。也就是背背參考資料應付科舉,還有不少人,尤其是那些家大業大的研究起了經世致用的實學,不屑與迂腐書生為伍。晚明會什麼會誕生那麼多科學家,說白了,就是因為跑偏的儒生太多。
被流放到北港的有多少儒生跑偏了?
施奕文尚不知曉,但可以肯定的是,北港這邊已經被他給帶偏了,就像現在施奕文已經在廠子裡呆了足足半個月。
堂堂的宣慰使,如此不務正業的一心撲在工匠活上,這……與當朝的皇帝倒有點兒像。
為啥一心撲在這上面?
就是在和織布機較勁。
“線斷了……”
“快停機!”
又一次,隨著工匠的喊聲。水力傳動帶透過離合器停止了傳動,織布機再次停止了工作。
“紗線又斷了?”
看著斷裂的紗線,施奕文的眉頭皺成了一團兒。
其實早在京城的時候,他就特意瞭解過國內的棉布市場,而他意外的發現,現在北方——北直隸、山西、陝西、河南、山東等地市場上消費的棉布絕大多數都來自江南,來自南直隸。現在的北方,包括西南,既沒有成規模的棉花種植業,也沒有棉紡織業,甚至就連百姓也不會紡棉紗、織棉布。
其實,棉紡織業在中國的傳播過程,本身就是從南到北傳播,因為棉花本身就是熱帶作物,向北方的傳播需要一個馴化過程,直到萬曆年間,山東等地才有成片的棉花種植業,至於棉紗紡織,直到天啟年間,才有一些南直隸籍的官員,在山東、山西、河南等地教授,傳播棉紗紡織技術。直到百年之後,本地土布才取代包括大名鼎鼎的松江布在內的南直隸棉布。
而現在,大明本土的紡織市場是南直隸棉布一家獨大,當然了利潤也是極其豐厚的,每年僅僅只是京城一地,就會從南直隸購買價值數百萬兩的棉布。而且大明的棉布還是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不但遠銷到東南亞、印度等地,甚至還透過大帆船航線遠銷美洲,至於歐洲,也是大明棉布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