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6年冬。
大雪紛飛,呼嘯的寒風狂躁地夾著冰雪席捲在內華達山脈的每個角落。
山上一個溶洞內,兩人正在烤火。
“阿羽,來喝點粥……”
一隻瘦得皮包骨的胳膊,將一碗稀黃、且只能看到幾粒米粒的南瓜粥遞到蘇羽的面前。
“謝謝。”
蘇羽道了一聲謝謝,伸手接過。
“阿羽,你說我們能活著出去嗎?”旁邊這個消瘦的男人輕聲問道。
不等蘇羽回答,他又自顧自地憧憬未來:“要是我能活著出去,我要多攢點錢,然後去三藩市開一家飯館。”
立flag通常不是什麼好事。
“開飯館也挺好。”
蘇羽隨口附和,再喝一口這米粒幾乎都能數得清楚的稀粥,才感覺胃裡傳來的絲絲暖意。
當他在這個山洞內躺了兩天,確認自己是真的來到19世紀的美洲後,其實還是很迷茫。
如果說要在這個時代的美洲發財,成為大富豪,吊打美利堅,那不現實。
而且此時美洲歧視華人的現象很嚴重。
所以,想辦法脫離勞工身份,讓自己活得好點才是最切實際的想法。
如果可以,他第一個目標,便是換一份新的工作。
……
因為他現在的身份是一名來自廣東,靠賣掉家裡的土地和族人的贊助到美國打工的華工。
家中父母早已離世,也沒有兄弟姐妹。
丁倫則來自福建,差不多三十歲,他沒有詳細說自己家裡的情況。
此時,移民到美國加州的中國人已經有將近五萬人,其中90%是青年男子。
華人來到西部之後,在各行各業中遍地開花,他們開金礦、修鐵路、開發加利弗尼亞的農業和參與小製造業、小餐飲業以及服務業。
在一切可能生存甚至別人認為不能生存的地方,都留下華人辛勤勞動的印跡。
初時,蘇羽是在別人的介紹下,在一家洗衣店幫忙洗衣服。
因為修鐵路工資高,又跑來修鐵路。
中國人玩機器可能不如西方人,但在搞工程,還真輪不到美國人瞧不起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