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丰用他自身強大的人格魅力,矯正了張無忌原本已經扭曲的思想,不僅消除了張無忌的仇恨心理,更還將張無忌教導成一位跟他一樣,有廣闊胸懷且心存民族大義的俠之大者,一位足以繼承他之衣缽和志向的傳人。
畢竟,金庸塑造人物角色的模式特點之一,就是筆下人物不但自己心存大義,還能影響別人成為俠之大者。
就像洪七公對郭靖的影響和郭靖對楊過的影響那般,張三丰對張無忌的影響也是如此。
金庸固然有一些值得詬病的地方,但他的武俠確實影響了華語世界三十年。
正如每個時代必然有每個時代的侷限性,其實每個人也有每個人的侷限性。
至於張三丰的愛情,可能也近於若有似無。
當年的張君寶一廂情願,而郭襄的心念念不忘於神鵰大俠。
一個有意,一個無心,就如落花有意隨流水,流水卻無心戀落花,註定了雖有相遇,卻無結果。
網上流傳一段文字:
張三丰瞧著郭襄的遺書,眼前似乎又看到了那個明慧瀟灑的少女,可是,那是一百年前的事了。
短短一句話,卻令人惆悵不已,心裡空落落的,似乎丟掉了什麼東西。
遍尋《倚天》一書,其實都沒有這段話。
就有人覺得這是大家強加上去的,屬於牽強附會的東西,但其實這段話出自當年的連載版。
金庸多次修訂作品。
比如那一版的時候,張無忌成了峨眉派掌門,而周芷若削髮為尼,不問世事,至此一盞青燈,常伴古佛。
到了三聯版的時候,就成了二女共侍一夫。
世紀新修版又改了,結尾寫周芷若不許無忌和趙敏結婚,無忌不理解,說你這麼為難我們是何用意?而周芷若卻說:“伱們儘管做夫妻、生娃娃,過得十年八年你心裡就只會想著我,就只不捨得我,這就夠了……”
有點不太好理解,或許是說趙敏成了黃臉婆,開始懷念白月光?
其實,這三版結尾都還不錯,比較離譜的是《天龍八部》,新修版讓王語嫣回到了表哥的身邊。
錢宸心目中最恰當的張三丰形象是常楓老先生,郭襄的形象則是李綺紅。
但他編導的這部《張三丰》,甚至都沒選郭襄的演員。
儘管他確實可以寫個女主出來,哪怕只是作為暗戀物件也可以。
全程都沒有,只在一些獨坐山巔,凝望雲海之類的場景中,讓人有無限的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