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雪視角> 第63章 瞭解自己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63章 瞭解自己 (2 / 2)

巴菲特提醒我們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擁有的是最好的企業,它有最小的財務風險、最佳的長期前景,那麼,有什麼必要將你的資金投給排在第20名的企業,而不是投給最好的企業呢?

當然,上雪再次提醒大家,這個是拿起尚方寶劍的基金經理才用的,如果你不具備分析企業的技能,那麼就採用廣泛多元化的投資思路,去買指數。

2、使用不同衡量業績的標尺

其實我們每一次投資,我們所採用的投資策略與我們資金的風險承受能力、預期收益,以及達到預期收益所需要的時間密切相關。

為什麼我在這裡說的是“資金的風險承受能力”而不是“我們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因為每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會隨著知識和經驗的積累而不斷改變。

基金經理也是一樣,那些經驗豐富的基金經理、經歷過一輪甚至幾輪牛熊轉換的基金經理想的更多的往往是防守,他們的投資組合的業績會隨著他們工作年限的增加而趨於平庸,但組合表現也更平穩,他們不再像他們年輕時那樣追求一年翻倍的收益,他們後來認為年化15%慢慢跑更好,長期跑下來可以甩開很多人。

當然,這裡頭也有一些管理規模的影響因素,盤子足夠大的話,太過激進的方式就不適合了,而且市場也有市場的規則,不是你想激進人家就願意放出足夠多的籌碼讓你激進的。

所以,個人的風險偏好會變,因為這裡頭有內生變數也有外生變數。

但是如果我們給我們手頭上的資金做一個分類,我們會發現各個分類下資金本身的風險承受能力是不一樣的,而且相對穩定。

比如養老的錢,我們追求的就是穩,就是嚴控回撤,保證極端情況發生的情況下我們的本金也是基本安全的,長期下來的盈利要求必須是跑贏通脹,在這個基礎上如果我們還能撈個5%至8%左右的理財收益,那麼本金就能越滾越大。

養老基金不是用來賭博的,是用來給我們底氣,讓我們在其他領域敢於博取高收益的,投資是為了讓生活變得越來越好,而不是越來越差,更不是隻要我們判斷錯一次,就老無所養。

所有的投資行為背後都有機率,只要機率不是100%,我們就都有輸的可能,所以不要滿倉壓在一個你覺得贏面很大的股票或者板塊上,養老的錢必須留出來,相對應的投資組合構建也必須做好。

再比如子女教育基金,如果我們打算自己構建投資組合的話,要算好這筆錢需要的時間,如果是三五年之後,那麼我們就要尋找那種三五年下來具有確定性收益的投資標的,而不要僅僅只看短期這一城一池的得失。

當然,這類基金也要求控回撤的水平足夠高,只不過控回撤不一定必須加入什麼債券這種資產,只要你們買的東西足夠低估,甚至是歷史最低估,安全墊很厚,這本身就是控回撤的有效手段。

還有一部錢,就是我們真正用來做投資的,這部分錢的風險承受能力很高,我們稱之為“閒錢”。

“閒錢”的概念就是,如果我們全輸光了,我們的生活費不受影響,養老和子女教育不受影響,我們的社會階層也不會受影響,總之就是這部分錢就算全沒了,我們也照樣能吃得下睡得著,對於這部分錢的使用,我們可以相對而言激進一些。

上述其實就是對於不同目的的資金,我們使用不同的業績衡量標尺,巴菲特這樣的集中投資者肯定用的是價值投資模式,所以他不會以短期的價格變化來作為他投資組合業績的衡量標尺。

巴菲特使用的方式叫:透視盈餘。

具體方法如下:“將你投資組合中所持企業的整體收益能力,計算成每股盈利,乘以你所持有的股數。按照巴菲特的解釋,企業所有者的目標,是構建一個10年之後,可以提供最高透視盈餘的投資組合。”

3、誤判心理學

玩投資其實大部分時間玩的就是心理學,做短線我們要判斷別人的心理,做長線我們要能夠抗衡自己的心理,無論我們的敵人是大眾還是自己,我們都不能多次發生誤判。

當有朋友跟上雪說他能承受30%的回撤時,他實際只能承受10%,這就是他對於自己內心風險承受能力的誤判,這種誤判存在於大多數投資新人當中,上雪還親眼見過有人對外宣稱他能扛50%的跌幅,結果才跌了3.98%,他就割肉離場了。

所以《雪視角》開頭的部分才要跟大家強調,你真的沒有你想的那麼瞭解你自己,你自己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在做投資的過程中損失掉的那些學費要引起你的反思,你反思的不應該只是你標的的選擇,買入賣出時間點,更應該是對自己個人心態的認知。

如果投資標的、買入時間、買入價格都沒錯,但你還是覺得每天非常難受,就說明你的倉位已經超出了你的承受範圍,買多了兄弟,你稍微減一點倉,你的心態就會好很多。

當然,如果你減下去了倉位,後面股價又漲起來了,你也不要追進去了,因為還是那句話,倉位過大了又會超出你的承受範圍,你又會開始每天戰戰兢兢,如果這種情況出現了,說明你還是對目前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誤判了。

真的不要覺得每天戰戰兢兢也挺好,你每天這種心情怎麼可能拿得住呢?

無數人血的教訓告訴我們,但凡倉位超過心理承受能力,一項原本確定性的高收益投資都很有可能跟我們毫無關係,甚至會被我們玩成一回本就賣的遊戲。

投資,要舒服一些,其實只有舒服才能賺大錢,你總是很煎熬,那還是別幹這行了,長壽比較重要。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