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雪視角> 第51章 集中投資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51章 集中投資 (2 / 2)

不過很多韭菜不知道,以為自己找到了一個很長的坡和很厚的雪,無腦的就高價買進去,結果或許一開始是賺錢的,但沒過多久泡沫就會破裂,就開始虧錢,於是這些人繼續買入,說自己奉行的是長期主義。

真的不要再玷汙長期主意了,他們那原根不是價值投資,就是高位被套。

基金經理知道你要被套,基金公司也知道,但他們還是要在基金大熱的時候不停想辦法吸引你進來,銀行的投顧也發現給你推薦一個大火的基金比推薦一個喋喋不休的基金來的更容易,因為大火的基金漲得很好,好賣,普通人看的不就是一個收益率麼,至於估值是什麼,他們根本不關心。

既然都說到這裡了,上雪就繼續告訴大家基金公司的一些運作模式。

一個基金公司為了打造一個金牛基金經理,年初的時候各個板塊都佈置幾個人下去,不管今年市場如何,只要不是普跌,只要還有板塊輪動,就一定有一個賽道能跑出來,比如2020就是消費和醫藥,2021就是軍工、公用事業和新能源。

但不管跑出來的是哪個板塊,基金公司都能推出至少一個明星基金經理(雖然這個基金經理很大機率就是風口上的那隻豬),然後基金公司在年底的時候用旗下其他基金儘可能為這個已經跑出來的板塊,以及這個已經塑造好的明星基金經理保駕護航,讓他的收益能夠排進行業前十或者前五。

這樣,在同期,基金公司就能用這個明星基金經理的名義繼續募集更多的資金,你們不見去年醫藥和消費火的時候,基金公司就在拼命發新基金,用金牛獎基金經理吸引你們進場麼?儘管當時醫藥和消費的估值已經非常高了。

你們進場後賺沒賺到錢他們不管的,只要基金規模上去就可以了,這個利益分配機制從一開始就錯配了,基金經理和基民的利益根本不在一條戰線上,所以為什麼即便你是基民,你有一個神級選手幫你管理基金,但大多數人還是七虧二平一賺。

記住上雪一句話,不要去碰熱門基金,大熱必死。

再說一遍:大熱必死。

投資管理的現狀:二選一

在《巴菲特的投資組合》這本書裡,對主動型基金經理的表述更加不友好,書裡說的是基金的另一個弊端,太過於追求短期業績,原文如下:

【主動管理型的投資經理會不斷地大量買進、賣出股票,他們的工作是取悅客戶,這意味著他們必須持續地勝出市場。

假如有一天客人隨便使用一個衡量標準,問:“我的投資與股市大盤相比如何?”如果得到的答案是正面的,那麼客人就會將錢繼續留在基金裡。

為了保持領先的地位,主動管理型的投資經理往往試圖預測未來半年的股市走向,並不停地調整投資組合的持倉,以便從其預測中獲利。

主動管理型基金經理們認為,憑藉自己高超的選股技巧,他們可以戰勝指數型投資策略。

一項追蹤跨度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從1977年到1997年,能夠戰勝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權益類共同基金比例下降得十分顯著,從早期的50%下降到最後4年的25%。

自1997年以來,情況更為糟糕。

截至1998年11月,90%的主動管理型基金沒有跑贏市場(平均跑輸標準普爾500指數14%),這意味著僅有10%的基金跑贏了指數。

今天普遍流行的主動管理型投資方式,將來跑贏標準普爾500的機會不大,因為機構基金管理人每年都會瘋狂地買進賣出數百隻股票。

在某種意義上,這些機構基金管理人自己就是市場本身。

他們秉承的基本原理就是:今天就買入預計很快可以丟擲獲利的股票,不管它是什麼股票。

考慮到金融世界極其複雜的特點,這種邏輯的致命缺陷在於:準確預測是不可能的。

進一步動搖這個搖擺不定的理論基礎的,是活躍的高頻交易所帶來的內在固有成本,這種成本降低了投資人的淨回報。當我們對這些成本進行分解歸因後,可以清楚地看到,主動管理型投資方式自己製造了自己的失敗。】

巴菲特正是看透了這點,所以他根本不當基金經理,他是用自己的公司投資,所以他根本不用去完成基金公司給他規定的KPI,管理的資金規模也不受投資者贖回的影響。

如果我們購買了伯克希爾的股票想賣出,我們只能賣給市場上其他投資者,總之別想塞回給巴菲特。

因為沒有短期業績壓力,所以巴菲特能夠堅持自己的投資理念,真正的長期主義,不去頻繁操作。

當然,作為一個非常厲害的投資人,巴菲特也不甘於只買指數拿一個市場平均收益,但他又不想跟其他基金經理一樣同流合汙,於是他遵循了第三條路:看準好的公司,集中投資,長期持有。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