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企業奄奄一息,不被收購就是等死,主動去求人家收購就是找死,不幸的是,很多時候找死比等死死得更快更很難看,但大多數投資者沒意識到這一點。
所以上雪要強調,當我們看到什麼資產重組,兼併收購,戰略併購這種字眼的新聞時,我們要警惕,要保持理性,要客觀分析,獨立思考,謹慎行事。
以下是《巴菲特致股東的信》公司治理部分的其他乾貨匯總:
1、把分散的股東聚集到一起(開股東會做決策)始終是個問題,因為他們的目的和做事方式千差萬別。
2、良好的公司治理對公司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在公司處於轉型期或者出現危機時。
3、我們之所以特別關注公司的治理規範,目的是幫助公司更好地應對可能發生的危機,而不是讓公司在未來的五年裡股價能夠上漲,但目前大部分商學院研究的都是後者。
4、羅伯特·博森(RobertPozen)的研究也表明,對於大多數機構投資者來說,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研究去找出問題然後解決問題是得不償失的。
5、董事會的做事方式應該是公開透明的,而且要對自己做的事情做出合理的解釋,這才是董事會的最佳運作之道。
6、如果股東們提出的建議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絕大多數董事會和高管團隊都會表示歡迎,而且會本著為股東謀求最大利益的原則,謹慎地採取必要的行動。當董事會和管理層跟成熟的股東們攜手合作時,每個人都會是贏家。
7、巴菲特:作為一名股東,我只關心董事會是否能做好兩件事情。一是找到一名一流的經理人,二是在這名一流經理人自身的利益與股東的利益發生衝突時,能夠以何種方式予以干涉。
應該有一種更好的機制,但我也不確定它是什麼樣的。不管怎樣,都應該有一種更好的機制,讓董事會能夠站在股東的角度上做出一些重要的決策,因為有時候執行長的考量跟股東們的考量並不相同,即便這位執行長是一流的。這些考量可能是經濟層面的,也可能是非經濟層面的。
理想的機制應該是這樣的:董事會能夠做出獨立判斷,但在方式方法上又不會讓執行長難看,不至於導致執行長被迫辭職或者在自己的團隊面前丟臉。如果有人想聊聊這個話題,我很歡迎。
8、巴菲特:我想說很多愚蠢的收購都是以戰略規劃的名義完成的。如果一個董事會透過非常複雜的過程詳細審閱了一份戰略規劃,我就會變得非常謹慎,因為很可能出現的情況是這樣的:他們對這個規劃投了支援票,然後管理層就去收購了,出現問題後,管理層就會跑回來說“可是我們是依據戰略規劃做的啊”。
9、巴菲特:我們可不是那麼看自己的。我們會說我們試圖買進的業務不僅要有出色的經濟狀況、要由誠實能幹的人經營,而且價格也要公道。我們購買的股票非常有限,可以說我們的投資非常聚焦。但在我們的投資策略中,關係根本就不是主要考慮因素。
10、我們的投資金額通常比較大,因為我們有很多錢。我們購買的股票種類非常有限,這是我們要考慮的一個方面,而且我們會持有很長一段時間,所以我們也逐漸會認識公司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