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發現公司管理者不稱職,沒有代表股東利益的時候,巴菲特的做法是讓董事會定期對CEO進行評估,而且評估的時候CEO不能在場。
巴菲特說:“如果你們找到了一流的執行長,他不一定要是全球最好的,只要是一流的就可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透過讓執行長向其他執行長們請教或者尋求董事會的建議,你可以把一個5分的執行長變成5.5分的。但依據我的經驗,要把5分的變成8分的可就難了,你還不如把這個5分的開掉,讓他去做其他事情,然後直接去物色一個8分的。”
優秀的CEO個人利益與股東利益發生衝突很常見。
比如CEO要求高薪水,但股東往往不想給CEO這麼高的薪水;
比如CEO把公司當成自己的個人舞臺秀,收購併購和參加大型會議都是個人作秀現場,很多打著戰略規劃的收購其實都很失敗,往往這些收購併沒有為股東賺到實際的利益。
上雪給大家舉幾個非常典型的,打著戰略規劃旗號進行的失敗收購案。
2005年,阿里巴巴收購雅虎中國,希望利用雅虎的搜尋技術為淘寶帶來更大的流量。但實際上,雅虎的搜尋技術不但沒有為阿里帶來收益,反而還每年向阿里要5000萬美金的技術使用費,於是,2013年,雅虎中國停止運營。
2013年阿里收購天天動聽,這個是當時在國內擁有2億活躍使用者的音樂播放類APP,2016年“天天動聽”正式更名為“阿里星球”,同年10月1日起,天天動聽停止服務,12月13日,阿里星球在新版軟體更新中提到,將於近期全面停止音樂服務。
2014年,阿里收購豌豆莢,在那個蘋果雲服務在中國地區還不完善的時期、在那個許多人還用電腦下載apk匯入手機的年代,豌豆莢是一個剛需型的手機助手,其收錄的不重複應用與遊戲超過100萬,累計使用者破千萬,結果2016年被阿里併入移動事業群,從此銷聲匿跡。
2015年,阿里收購優酷土豆,當時優酷網和土豆網為中國排名第一、第二的影片網站,阿里把老大老二同時收入囊中被業界成為網際網路第一併購案。結果收了之後各種人事調整對公司業務層面影響很大,以至於在影視劇版權爭奪領域優酷土豆總是滿人半拍,最終逐漸衰落。
當然,上雪並不是針對阿里,阿里也投資成功了很多案例,比如說眾安、趣店、百世物流、藥明康德,還有新能源的大佬寧德時代……
但是剛才那些失敗的收購案例,真的是很可惜,完全是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爛的典型代表,這其中跟管理層的運營能力多多少少也脫不開關係。
只不過家大業大的阿里輸得起這樣的錯誤,畢竟阿里系公司還有螞蟻金服、阿里雲、菜鳥網路、口碑、餓了麼、阿里音樂、釘釘、阿里體育等,對外投資的曠視科技,商湯科技,寒武紀、滴滴和小鵬汽車等至少20多個獨角獸企業,阿里系的獨角獸企業無論是總估值還是數量都是BAT中最高的,所以被阿里收購也不一定是壞事。
只不過,阿里的CEO肯定不是每次收購都為股東賺錢了,而且在每一次的收購案塵埃落定之前,勢必多多少少會與董事會意見不一,與股東意見不一。
巴菲特認為,董事會要能站在股東的立場去思考問題,保持獨立性,同時也要兼顧CEO的面子和情緒,更重要的是兼顧公司的長遠發展,畢竟愚蠢收購往往會讓股東們付出慘痛的代價。
在這裡上雪要給大家提一個醒,不要總被市場上那些兼併收購的新聞帶節奏,總覺得一家公司併購另一家公司一定對兩家公司都是利好,現實根本不是這樣。
收購的風險要遠遠大於收益,很多公司原本沒問題,問題都是收購以後產生的,成功的收購案佔比非常少,轉換成二級市場投資學範疇也就是所謂的勝率,A公司收購B公司,1加1大於2的機率非常小,往往收購完成後給投資者留下的都是巨大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