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作為股東,我們把公司決策權從管理層手上拿回來,是不是問題就解決了呢?
其實也不是。
很多股東,尤其是中小股東壓根不知道怎麼管理公司,非專業人士幹專業的事兒到頭來跟豬隊友也沒啥區別,歸根結底公司治理問題就是股東和管理層權力之爭的問題,所以究竟應該聽誰的?
對此,巴菲特的觀點是這樣的。
他說:“在伯克希爾,我們是所有分公司的唯一股東。
事實上,我們的行動方式正是你所希望的,由董事會代表分散的股東採取必要的行動。
我們也有幾個問題,首先是資金配置問題。子公司的管理層配置資金的方式可能不同於我們在伯克希爾的做法,因為我們不關心子公司的相對規模,我們關心的是股東們在那家子公司的總體盈利情況。
另外一個問題是,我們要確認是否找到了合適的經理人,當然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能找到。
經理人很糟糕倒不是最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經理人很平庸——這種情況太常見了。
這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我也不知道你們是如何應對的。在伯克希爾我們能解決這個問題,但我得說這是我遇到的最棘手的問題。”
巴菲特的意思其實比較明確,他還是會盡可能找優秀的管理人去管理公司,因為他認為如果把公司的決策權教給股東,那麼其實很多分散的,也就是中小股東其實根本也不會為公司的利益考慮。
也就是說,分散的股東中的很多人,其實更關心公司賺不賺錢,而不關係這個生意接下來究竟應該怎麼做。
巴菲特說糟糕的管理人不可怕,因為如果他糟糕你直接踢掉就好了,怕就怕那些平庸的管理人,自己沒本事把蛋糕做很大,但是也沒犯什麼大錯,這種人裁了也不是不裁也不是。
其實要發現庸才並不難,巴菲特有一招很管用,就是讓一家公司高調行事,暴露在陽光下,暴露在所有媒體和大眾的輿論監督之下,讓所有人幫巴菲特去識別究竟這個管理層是不是庸才。
老巴的原話是:“如果你運營的是一個運動隊,找出庸才是很容易的。在伯克希爾,雖然我們擁有子公司100%的股份,但是我們的董事會能夠履行好自己的職責,我想對於董事們來說最大的激勵因素就是面子問題。如果你讓大人物下不來臺,他們就會表現得更好。在這方面,我想媒體發揮的作用是最大的,他們才是促使董事會做好本職工作的最大推手。”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那種整天號稱低調做事不願讓大眾監督的公司,本身是庸才的機率就很大,作為企業家,你可以低調,但是你所管理的企業不能低調,明星企業肯定是要被外界關注並認可的,如果一家企業做的事情沒什麼人知道,那這家企業根本也很難具備什麼爆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