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在那些雀級運輸船的船艙內,除了由數萬臺Z1機器人以及數千名人類外骨骼戰士組成的陸戰軍團外,還有不少從科研部臨時抽調的科研團隊與他們隨身攜帶的各種昂貴裝置。
這些對集團來說不可或缺的寶貴人才將會負責處理陸戰部隊無法透過武力手段解決的問題,他們若是在發掘遺蹟的過程中出了什麼意外,對整個集團來說都是莫大的損失,更不用說那些因科學家缺席而陷入停滯的科研專案了。
可事實就是如此,雖然楊天易對將集團最優秀的科學家送往星空深處很不情願,但他總不能指望遠征艦隊用艦炮發掘文明遺蹟吧?
術業有專攻,有些事情必須得讓具備專業知識和能力的人來做,只有這樣才能讓集團的損失降到最低。
“第二艦隊訊號消失,他們進入超空間航道了,作戰電腦預計六小時後恢復通訊。”
聽到來自太空港通訊員的彙報後,楊天易微微頷首,隨後便扭頭離開了指揮室,準備繼續研究那幅被他鎖在保險櫃最深處的古老卷軸——在遠征艦隊抵達目標星球前挖掘出的每一絲線索,屆時都有可能挽救無數人的生命。
......
三天後,被集團星圖繪製員命名為“科賓”的恆星系統邊緣,一支擁有十七艘艦船的小型艦隊瞬間出現在了該星系的跳躍點附近,環繞在飛船周圍仍未散盡的超空間滑流使得整支艦隊看上去朦朦朧朧,彷彿下一秒就會再次消失得無影無蹤。
不過這種介於現實空間與超空間中的詭異狀態並沒有持續太久,很快便因艦載超空間引擎的錨定而恢復了正常,讓集團第二艦隊得以重新與靈神星太空港建立了穩定的跨星系通訊。
隨著繼續前進的指令被楊天易透過指揮部下達到艦隊司令的手中,再次經過了幾個小時的亞光速航行,第二艦隊終於結束了這次長途跋涉,來到了目標星球的大氣層外等待進一步命令。
根據科研部的觀測,這顆名為“科賓四號”的極地星球位於恆星系統的第四條軌道,常年圍繞星系中央的M型恆星進行公轉。
由於M型恆星的亮度普遍較低,導致科賓星系一開始都不在天文學團隊的觀測名單上。若不是有準確的座標可供參考,負責觀測系外恆星的天文學家曾一度懷疑科賓星系是否真實存在於現實宇宙之中。
而M型恆星的壽命雖然很長,卻極少發射出足以維持大多數生命形式存在的紫外線,這很有可能就是科賓四號雖然距離她所屬的恆星並不遙遠,表面卻依然是冰天雪地的原因。
無需楊天易下達更為詳細的指令,第二艦隊的指揮層輕車熟路地發射了數十顆擁有推進系統的高低軌衛星,第一時間在科賓四號的上空拉起了一張不算密集,但暫時夠用的監控網路。
緊隨其後的便是無人機深入大氣層,對整顆星球的環境進行探測,同時尋找那座卷軸上高聳入雲的神秘黑色尖塔。
在無人機與衛星拍攝的高畫質畫面中,乍一看,科賓四號的地表上只有純粹的冰雪,除此之外別無他物。
雪白的大地,玻璃般晶瑩剔透的湖泊和鋸齒狀的松綠色冰川廣袤無垠,火紅色的天空映襯著此番絕景。空中橘色的雲朵與地面上開裂的巨型冰川相得益彰,宛如這顆星球永不癒合的傷口。
與此同時,夕陽西下的紅色光芒傾注在同樣被極地酷寒凍結起來的海面上,彷彿是傷口中正在潺潺流淌的血液,美得令人窒息。
風平浪靜的海面,一塵不染的積雪,你唯一能在這顆星球上聽到的,只有冰層崩裂時發出的咔嚓響動以及平原上呼嘯而過的凜冽狂風。
望著投影中難以用言語形容的死寂氛圍,第二艦隊中每一名有幸最先觀賞實時影像的海軍官兵都不約而同地在心中發出了感嘆。
“如果世界有終結,那這裡一定就是了。”
透過無人機拍攝到的城市廢墟,艦隊中專業的分析團隊立即展開了工作。
顯然,科賓四號曾經是某個文明的母星或者殖民地。雖然尚不清楚此文明現在的狀況如何,但他們下方的這顆星球的確已經沒有絲毫生命存在的跡象了。
在艦隊抵達科賓四號的六小時後,無人機部隊的地毯式搜尋終於迎來了首個重大發現。
在一片廣闊而又貧瘠的曠野之中,一座黑色的金屬尖塔從蒼白的大地上突兀而起。即便不算地面以下可能存在的部分,在科學家們眼中這座高達千米的尖塔依然是一件巧奪天空的人造產物。
不僅在建造難度上足以與地球上那幾座享譽全球的通天巨廈相提並論,甚至在藝術性上還要遠遠超過。
就是不知在那厚重的積雪之下,究竟隱藏了怎樣的,被遺忘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