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卻出現了更為詭異的一幕。
原本底層百姓就沒有什麼錢,有錢的大戶最近也不敢有所作為,生怕像糧商那般被人抄了家,所以戰爭債券只在本地發行五十萬兩白銀。
估計原本十日之內應該可以銷售完。
可沒想到銷售第三日。
債券訊息就被走私商帶到了大清境內,許多與光復軍一直做著走私生意的大清商人。
比如山西晉商,安徽徽商,還有大量的京城商人。
都透過了自己的走私渠道,得到了這條訊息,然後出手闊綽,打算一次性將所有的戰爭債券吞掉。
他們對光復軍的利潤可是十分地放心,眾人認為這勢力不僅能打仗,撈錢技術也是一流。
許多跟他們做生意的商人都賺得盆滿缽滿。
更有甚者,不少商會的掌櫃,商會的領事,不少清朝的富裕人家,都偷偷地將一部分資金存進了復興銀行,甚至將這筆錢用於放貸。
所以他們對於光復銀行的債券信任程度較高。
這樣的訊息逐漸在商會內部散發開來,很快連大清內部的官員,富戶人家都偷偷地瞭解到這樣的訊息。
不少人透過暗線,讓人走私到對岸購買債券。
於是杭州城五十萬兩白銀的債券,有八成都被清朝境內的人購買了,佔頭部的是那些走私商,其次是官員,再到有渠道的富裕人家。
連安徽巡撫福崧,也透過暗線認購了五萬兩。
要不是中蘭的復華社,這建立不久的情報部門,盯住了這些各方勢力的暗線。
鄭軒也不知道,原來這些擁有軍權的巡撫總督,還能做到這樣的地步。
鄭軒看著被認購的債券物件,一時間竟然無言以對。
自己統轄區內百姓購買債券,這是理所當然,甚至是一種愛國的表現,但大清境內購買債券是什麼鬼?更重要裡面不缺乏官員。
“看來大清官員當得很有水分呀,官位把生意來做,可是天下一絕了。”
他想起清朝的某一村,為了實現全村人富裕,全村人合資買一個官位,之後那名官員在三年任期內,撈了數十倍的銀子。
福叔抽著菸斗。
看著銀行統計上來的認購者,隨口說道:“這是一件好事情,說明大清的官員有一部分心在咱們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