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人口分佈大多在沿海,因為沿海有大量的平原地區,適合農業的發展。
山區也有不少的大型城池,可是山區地形複雜,兩個縣不到幾百裡,卻往往需要七八日才能往返一次。
特別是清朝的官道只連線著幾個最為重要的城池,其他的道路基本都不通,只能靠當地人自發性地修建道路。
所以沿海的便利性就超過了內陸。
鄭軒想法極為簡單,使用明輪船將沿海的城池百姓連線在一起,使得勞動力能夠流動。
若是將工業區分散在沿海的其他城池,就會面臨物流成本的上升,規模效應並被大大減弱,這不利於後續的工業發展。
“現在明輪船用於運人時機也到了,咱們索性就建立一個福建船政局,專門負責福建沿岸各處的船運業務。”
鄭軒看著桌案上的沿海地圖,開始規劃著,現在要管理的地區太大了,設定福州船政局最為妥當。
而且這裡面的利潤可不小,鄭軒算是一舉兩得。
王中正在一旁看著。
隨後手中就多了一個部門,負責勞動力的運輸。
匆匆忙忙,翌日就成立了福建船政局,被規劃到郵政局的門下一個專門運輸人力的部門。
雖然之前也試驗過,郵政局也有幾艘船用於負責運人,但那也只是試驗,如今條件成熟了,便先從福建開始。
成立的福建船政局,初始船隻只有五艘明輪船,三日一班。
船的速度並不快,特別是明輪船最高時速也就五節,比普通的蓋輪船以及風帆戰列艦還差有三節。
這三日才有一個來回。
而且這是為了節省成本,如今時期的人口流動慾望小,若是一天一班簡直划不來,所以三天一班能聚集更多的潛在客戶,實現盈利。
不過鄭軒給這船政局的定位是公共服務產品,所以價格並不高。
大概一個人頭十文錢。
“這些明輪船都要改造一番,將貨艙縮減,增加板凳的位置,建造更多的逃生通道。”
鄭軒此時帶著幾艘明輪船,來到福州船塢。儘管此地的船匠不會建造明輪船,但不妨礙他們進行改造。
這些船匠都按照鄭軒的要求。
將原本的貨倉進行清洗,騰出了大量的位置,然後開始搭建木板凳,穩穩地固定在船艙內部。
這三四百噸的明輪船,其原型原本就是大福船,兩層甲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