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豆腐!衛安決定要落實推廣豆腐的磨製方法。
“老丈,田地收成怎麼樣啊?”衛安又問道:“家中可有什麼困難?”
“託聖天子的福,去歲老大家裡收成還不錯,一畝地收了四石多粟米呢!”老農說起去年的收成,嘴巴都樂都合不攏嘴了,只是,隨後就有些苦惱的道:“可是去年粟米一石只能賣五十錢……”
衛安聽也是漠然。
武朝的農業技術與土地畝產相較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有了一很大的進步。
戰國初年,李悝在魏國變法時曾說:今一夫狹五口而治百田,歲收畝一石半……
到了武朝之時,農田的畝產就普遍提高到了三石。
晁錯就曾在那篇著名貴粟疏中寫道:今夫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兩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地歲收三百石。
武朝農業畝產比之戰國時期足足翻了一倍之多!
只不過,農業技術雖然進步了,但是,農民遇到的問題還是李悝當年遇到的問題。
穀賤傷農,谷貴害農。
豐收了,但糧食價格卻下跌了,因此,農民到手的錢還不如尋常年景。
遇到災害了,收成不好,糧價高漲,農民買不起糧食和種子,只能賣田賣地賣兒賣女最終破產。
在整個中國漫長的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之中,不知多少英雄豪傑能人異士,在這個難題上想破了腦袋,費盡了心思,但都只能治標不治本。
在充分吸收了歷代政治家的思想後,在經過前世十幾年的錘鍊,衛安此時隱約已經找到了一條能最大限度的緩解此問題的辦法。
於是他安慰道:“老人家也不用難過,聖天子時刻都關注著天下蒼生的疾苦,已經在著手準備處理穀賤傷農的事情,將來的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真的?”老農眼睛都瞪出來了,但大武天子的信譽還是槓槓的,因此他立即就歡喜的道:“真是這樣的話,老漢就放心了,聖天子果然還是向著我們的啊!”
衛安聽了卻是有些感傷。
生活在腳下這片土地上的農民,永遠都是支撐著這個國家與民族的脊樑。
但從古至今,真正將老百姓的疾苦放在心裡的統治者是少之又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