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自化者,自行變化也。自化者,大道恆無名,故而有欲作,是以方闐之以無名之樸。
萬物自賓者,奉以為主也。故自賓者,以樸居其先也。見樸,不見,則師祖分為敘之也。”
“不錯。”秦無敵點了點頭稱讚了一句,“能看到本篇是說道恆無名,樸亦無名,說明你用心了。
本篇中,李師認為大道初成,萬物自化,樸亦初生也。故有候王守大道,而無守其樸也。”
秦無敵對秦深的回答是滿意的,所以稍微再提點了一下本章的重點後,就此結束了今日的晨課。
……
“..變化而成為慾望要發作的時候,我將以無名之樸來填滿其中。”剛來到草堂這兒,秦深就聽見陳曉曉正在向瓊尼敘述自己對文章的理解。“我看這就是李師拿‘樸’來鎮壓內心慾望的最為直觀的證據啊。”
“那麼,這後一句‘夫將不辱’又當何解?”瓊尼順著陳曉曉的解釋追問道。
陳曉曉嘴角微翹,得意言道:“當慾望被‘樸’所取代後,人自然就不會覺得受到恥辱。
這句話這樣直接譯出來,或許會顯得略有乾澀。我再稍稍解釋加工下吧。
當人的內心之中存在慾望的時候,會感覺到侮辱。而人的內心中靜如平湖,毫無波瀾之時,就不會有被侮辱的感覺了。這就是 ‘樸’充滿了心中之後,才能達到的效果。
李師以‘樸’為道心,才會推行‘樸’之道。
以樸為道心,則人不以奢為榮,不以浮為美。樸而廣之,人皆不辱,則清靜如初。是以天清地靜,一切執行就會自然而然地迴歸到正軌之中。
我覺得這就是李師在本篇所要闡述的道義。”
“道心闐樸,就可以自正周身嗎?”瓊尼輕輕呢喃道。
“道心闐樸,觀念自正之,談何容易啊。”秦深在一旁感嘆道。
“為什麼這麼說呢?”陳曉曉好奇問道。
挑了兩塊糖粒放入杯中慢慢攪拌著。待杯中的漩渦呈現出來,秦深這才抬頭說道:“世俗皆奢美,樸何以能更美之?我觀世俗皆有欲,故而李師之樸可謂之難行也。”
對於樸的概念,秦深等人都已經熟於心中。李師想以實實在在的‘樸’來填滿心中那空虛難覓的慾望,不論誰看來,都感覺是極為困難的構想。
李師的構想,來源於新之邦國成立初期的社會風氣。
以實實在在的求存活下去的想法,來鎮壓住奢侈浪費的慾望,這確實是大家都能看得到的情況。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慾望終究還是會壓過樸實,奢侈浪費終究還是會不斷蔓延成為主流社會風氣。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階段。
如何讓良好正派的社會習俗保持下去,杜絕不好的反面社會風氣成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