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明徵服者> 第五百二十二章 多智而近妖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百二十二章 多智而近妖 (1 / 2)

“初衷就是分權!”朱厚煒斬釘截鐵般說道:“分內閣之權!在朕看來,內閣這個本該是幕僚的機構,演變到今日,已然權力過大,甚至於內閣首輔與吏部尚書聯手,其勢已然不輸宰相!太祖皇帝為何要廢除宰相,朕無需多言,諸位愛卿也心知肚明。

大明需要的是能臣不是權臣,更需要的是相互協作的政治環境,而不是一個機構就能一言九鼎的絕對話語權,內閣分權本身就是為了杜絕權臣出現的可能!

另外也是分朕之權,天下乃朱明之天下,更是天下人之天下,內閣會犯錯,朕同樣會犯錯,既然都會犯錯,那麼就應該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發表自己的見解。

比如制定一項新的政策,這項政策對於大明是有益還是有弊,內閣就算拿定了主意,也需要拿給朕來決斷,但是朕或者後世之君對於此政的利弊也不能清晰判斷的時候,或許就會出現誤判。

比如宋時王安石變法的青苗法,設立青苗法的初衷是什麼?是為了能讓百姓擺脫利益階層的盤剝,給百姓在青苗不接的時候多一個選擇的機會。

然而錯誤的施政辦法以及地方官員的不作為導致明明一項本該可以成為善政的政策最終成了害民的惡政。

朕倒想問問,王安石錯了嗎?他沒錯,因為他的本意是好的,這也是他決心變法的初衷。

以司馬光和文彥博為首的反對守舊派錯了嗎?他們也沒錯,因為他們意識到了王安石變法當中存在的種種弊端,他們未必有多反對變法,但是他們知道弊端不解決掉,那麼變法只是徒然。

所以在朕看來王安石變法的本質是對的但是沒用,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功名利祿之心太重,他們想要透過變法來名垂青史,所以在不管弊端的情況下強行推動變法的進行。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王安石再強,他也只是一個人,他改變不了大勢也看不到那麼多的弊病,從而讓大宋神宗一朝陷入無休無止的黨爭之中,最終也免不了在神宗殯天,王安石失去最大靠山的時候,新政隨著人亡而政息。

那麼那個時候如果大宋有議會呢?王安石作為議長,讓司馬光等重臣為副議長,召集數百官員成為議員,當王安石要施行哪一條法令的時候,將法令拿到議會上去談。

比如這條政令如果推行,對天下有那些益處,推行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和困難,另外在其中可會出現什麼樣的弊端等等。

這些東西光靠一兩位重臣是不可能考慮的那麼周詳的,但是人多了就不一樣了,集思廣益嘛,意見羅列出來,然後想辦法一條條去解決,最後將意見匯總交給朕來決斷。

你們說,可還會有爭執,要爭在議會上該爭的早就爭完了,如果極個別的官員非要認死理,枉顧議會絕大多數成員的意見非要說自己是對的,有沒有反駁的理由,那就是為了反對而反對,為了抬槓而抬槓,甚至是為了邀名賣直,這樣的官員留在官場何用!

朕要的是能發現問題、處理問題乃至解決問題的能臣,不是隻會扯淡卻一無是處的庸臣,這樣的庸臣大明只會永不錄用!

朕這般說,諸位愛卿可能明白朕的意思?”

四位閣臣都沒有立即開口,很顯然都在消化皇帝說的這番話當中的核心觀念。

這一消化,沒過多久就讓讓幾人感覺到皇帝的思想簡直如同瀚海一樣深不可測!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幾位重臣對於皇帝的觀感的話,那麼就是五個字。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