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機動戰士WS> 第二十章 引擎技術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十章 引擎技術 (2 / 2)

排除提速能力這方面的問題,MG在擁有駕駛艙的情況下,內部可用空間比“風暴”3號機少了至少2個立方,卻能擁有與3號機完全一樣的速度,說明其引擎技術要優於Awaker。M博士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這兩架超級機型的引擎拆了下來,交給Awaker的引擎研究所去學習對手的技術。

這兩架引擎的型號是XME500T,風宇一看就知道是夏氏精工的產品。不得不承認,夏氏的機動戰士引擎技術確實有過人之處,只有UAC的GE引擎能與之媲美。

不過根據Awaker掌握的情報顯示,即便是在新亞洲國內也沒見過這種型號的引擎,顯然夏氏精工並沒有把最好的東西留在了國內,而是專門用來供應NO。由此可見,NO已經鐵了心要邁出最後一步,現在只是時機未到而已。

在效能相近的情況下,XME500T引擎的體積要比Awaker的AM500A小了28%。

“風暴”1號機的駕駛艙帶有動態位移補償抗荷技術,總共佔用3個立方的空間,加上AM400C引擎則佔用1.2個立方,加一起是4.2個立方。

而3號機取消了駕駛艙,騰出了3個立方的空間,引擎升級為AM500A後佔用1.8個立方,還有多出來的2.4個立方分別加大了動力爐、R粒子發生器以及內建多功能戰術揹包。

相比之下,MG系列超級機型的駕駛艙不需要動態位移補償抗荷技術,只佔用2個立方空間,而XME500T引擎佔用的空間僅有1.3個立方。比“風暴”1號機多了0.9個立方,同樣分配給動力爐和R粒子發生器使用,內建揹包倒是沒有擴大。

動力爐和R粒子發生器技術都屬於成熟技術,各廠牌產品引數相當的型號在體積上也基本一致,總之就是功率越大體積就越大。所以MG系列超級機型的R粒子盾和火力強度要弱於3號機,而強於1號機。體現在肩部武器上,1號機裝備的是150mm高斯炮,MG則是160mm高斯炮,而3號機的口徑則一口氣擴大到180mm。

目前各國機動戰士當中,只有地球聯邦的遠端型SR裝備了180mm高斯炮,而且還需要雙手握持,並非肩部武器。180mm高斯炮是唯一能夠一炮擊穿52Ti超級合金裝甲的機載遠端武器,堪稱是超級機型殺手。

當然,以高斯炮動能彈的飛行速度,要想擊中超級機型幾乎不太可能,除非風宇能夠設計一個必殺套路等著對手鑽進去。至於地球聯邦的SR就別提了,就跟他們使長槍的高機動型SK和SP一樣,180mm高斯炮裝備起來純粹是為了耍帥用,實戰意義並不大。

不過排除用於攻擊超級機型這種用途,180mm高斯炮的對艦效果絕對值得稱道,威力是一般120mm高斯炮的225%,攻擊效率高了一倍都不止,幾炮就能摧毀戰艦主炮發射口或者引擎噴射口。

如果Awaker能夠吃透XME500T的技術,生產出體積小一號的AM500B和AM400D引擎,3號機和1號機又能騰出一些內部空間來,好處不言而喻。

機動戰士一共有三大核心技術,除了引擎技術之外,還有就是材料技術和電傳操控技術。

其中材料技術的難點不在於材料配方,而是材料的獲取,比如52Ti和189W這些稀有同位素。這方面NO比之Awaker有著先天的優勢,他們有新亞洲星系UAC佔領區的集中資源為依託。而Awaker以前依靠RSWB所取得的資源比較分散且品質不高,核心的戰略資源只能依靠購買或者乾脆讓風宇動手去搶奪NO。

而最後一項電傳操控技術則包含感測器、操控系統、控制迴路以及傳動機構等,對於空間的佔用沒有多大影響,主要的技術難點還是在於感測器的探測精度、廣度、準確度以及操控系統的軟體編寫。

Awaker連精神力駕駛系統都能弄得出來,電傳操控技術自然是頂尖的,M博士真正需要的只有引擎技術。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