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首!
孫堅竟然當場做出了第二首,這在眼前這些文人看來,肯定是提前準備好的。你是孫堅,可不是四世三公、自小詩書傳家的袁公路,不過這文才……
龐德公笑了:“烏程侯,最近定是苦讀詩書了吧?從一個疆場悍將,變得出口成章,這份苦心,小老兒佩服啊。”
別的不說,光是孫堅苦讀詩書的志向,他們還是願意稱讚的,尤其是能從這兩首詩中,看出孫堅的天賦非同一般。
這會兒,是否是提前準備的已經無所謂了,自從曹操邀約天下眾英雄討董,能在榜上有名已經實屬不易,況且他還願意讀書,二兒子還拜在了龐德公門下,這典型是願意親近讀書人的。
只是,眼下的蔡瑁被完全晾在了一邊,他邀請來的讀書人似乎在一面倒的傾向於孫堅,沒人搭理他了。
酒席宴上,眾位文人暢快閒談之後,竟然聊起了天下大事,十八路諸侯討董,自然就被搬上了席面,既然大家在吟詩作對中都滿是家國情懷了,不聊點國家大事,似乎對不起這桌美味佳餚。
而孫堅,更不在乎崔州平所謂的‘提前準備詩詞’一事,宛如營帳內的主公在聽著眾謀士各抒己見。
這一秒,孫權再次看到了孫堅的高明之處,若是他一開始就表現出招攬之意,肯定會惹得眾名士厭煩,就你孫堅,也想成為荊襄眾名士的共主?可這會兒,大家都喝的差不多了,心中的謀劃以及對時事的判定,自然就成了孫堅予取予求的策略。
最先開口的,是一直未曾受人關注的蒯良蒯越兄弟,蒯良開口道:“烏程侯起兵,乃是正途,解救當今聖上這一路,敢為天下先者,勢必功成名就,這是搏取聲望、功名的大好時機。”
蔡瑁總算找到機會開口道:“只是十八路諸侯齊聚,人心不齊,此一戰中,定然也會有強有弱,心有算計之人,恐怕會將最難啃的骨頭留給對手,易取城池留給自己。到那時,對手消耗了兵力以後,各路英雄回還,勢必還會有一場大戰。”
雖說蔡瑁盤算的都是小肚雞腸之事,可誰也不能說他擔心的沒有道理,兄弟還不能同心,又何況是這各路諸侯。
龐統和徐庶對視了一眼,誰也沒搭茬,他們倆對這次出征,明顯都有自己的意見,不過是被保留了。
崔州平、石廣元、黃承彥,一個個暢所欲言,這幫沒心眼子的,在孫堅面前將天下英雄談論了個遍,什麼袁術乃匹夫之輩,若不是出身四世三公之家,絕不可能有如今聲勢;袁紹更是丫鬟生的,成不了大事……
等說道曹操,龐德公卻開口說道:“依我看,曹孟德的討董檄文,未必為真,當日他刺董出逃,哪有時間再去皇宮索要旨意和檄文?與其說這是當今陛下的旨意,倒不如說是他曹孟德假借陛下威名,為自己報仇。”
龐統連連點頭,順著龐德公說道:“龐公想法與統不謀而合啊。”往下,卻多一句都不肯說了。
直到司馬徽在宴席間露出微笑,才見一孩童走到龐統身側:“敢問先生,對待吾父此次起兵,有何見解?”
龐統一低頭,瞧見的卻是孫權!
原本孫權滿心都是等酒席宴散,一定要找孫堅問個清楚、問他為什麼總能說出自己心中所想,誰知道眾名士談論起天下大事時,冒出了其他念頭。能碰到如此多的名士可不容易,這要是不試試他們的水平,那不就浪費了這次機會麼?
這才走出來,奔著印象中名頭最大的人走了過去,此人,正是龐統龐士元。
龐統為什麼不說話?
很簡單。
法不可輕傳。
只有人家把你當回事了,你再開口,那才叫出謀劃策,否則,不等於順口胡說麼?
如今,孫權前來詢問,正好應了他在眾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心思。
“既然二公子問了,統,豈敢不言?”
好歹這是龐德公的關門弟子,他能不重視麼?伸手將孩童抱起,走出自己的位置,當著荊襄眾名士言道:“這天下,自十常侍作亂,何進入京開始,一切就已經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