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多名士,這點大家都知道,但他們不大清楚,這些名士大儒是怎麼出現的。
其實歸根結底,這些名士大儒,都跟科試有關聯。
你詩詞寫得再好,文章做得再妙,沒有在科試上證明過自己,文采再好也是曇花一現,或是不服眾。
比如徐渭文采舉世聞名,可是因為科試不利,就是不被主流士林承認。
只有詩詞文章做得好,科試又能連連報捷,才能算得是真正的名士大儒。
這些名士大儒多半是中進士後,在翰林院刷一波名聲,又抓住朝堂上發生的某件大事,或者盯著某位權貴大臣,站在道德高地,狠狠彈劾一本,刷一波名聲,然後順勢“被貶”回鄉。
載譽而歸的他在東南名聲更盛,身上功名又沒有被褫奪,繼續享受優免待遇,生活無憂。
在書院教書,開文會,出文集,名滿海內,在地方江湖上與廟堂上的好友們遙相呼應。
這些好友會做官,在朝堂上叱吒風雲,時不時刷刷名聲,在翰林科道等清貴職位上輾轉,打熬資歷,一步步往上爬。
唯獨一點,不要叫他們去地方操持實務,很容易翻船的。
於是他們一在廟堂,一在江湖,遙相呼應。
我在朝堂上大聲疾呼,你在地方大造聲勢,影響國策。
比如輕徭薄稅。百姓鄉紳們實在是太苦了,需要緩口氣。
比如嚴厲海禁。放開海禁,大家都可以海商貿易,那豈不是亂了套!
以上只是他們分工合作的一部分,還有更重要的就是在為國掄才上配合,為大明王朝源源不斷地輸送可用之才。
名士大儒們在地方上“教書育人”,發現青年可造之才,大肆為其揚名。張居正當年也得過“江陵神童”的美名,然後縣試、府試、院試一路過關斬將。
名士大儒們再三揚名的俊才,三試考官居然不錄取他們,是學識平庸不識才?還是嫉能妒才打壓人才?
任何一頂帽子,三試考官都扛不住,只能任由名士大儒們興風作浪。
關鍵是鄉試。
鄉試一是考官由禮部選派翰林詞臣下來主持,他們本身就是名士大儒,不吃你以前那一套。
二是名額極其金貴。
比如南直隸的南闈,每縣兩三百諸生,大概是十選一,選出三十位生員獲得鄉試資格。南闈合計有三千多名入考生員,選取一百三十到一百五十位舉人,平均三十位生員出一位舉人。
算算這比例有多低,名額多金貴。
所以名士大儒興風作浪在鄉試不管用,必須朝堂上的好友們出面。
暗地裡大家坐下來好好協商,這一科伱們這一脈人丁興旺,可以多錄幾位,下一科就該補給我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