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過欒永芳的過去,也曾經有過一段不堪回首歲月的潘應龍倒也理解他的心態。
無非是壓抑太久,需要尋找一處宣洩的精神寄託。
欒永芳從心底渴望能夠恢復詩書世家的門第,可他姐姐是馮府夫人成了最大的障礙。
“少尹,”沈永珍在門口出聲。
“進來。”潘應龍定了定神,“何事?”
“少尹,這是司禮監、內閣辦公廳、戎政府辦公廳聯袂下發的《大明軍政官署機關規範條例》。”
“《規範條例》?本官倒是聽說過這本冊子,說是移風易俗,改變此前的官場陋俗。原是張相配合考成法,糾正官風提出來的。
草案進了西苑,皇上覺得不錯,留中增補了許多。現在終於下發了。給我看看。”
沈永珍雙手遞了過去,潘應龍接過來後指了指靠窗牆的座椅。
“千鶴先坐,本官還有事找你。”
“是。”
潘應龍翻開冊子,隨意翻了翻。
首先是用語方面,下級見到上級,正式場合稱職務。
不明職務,文官叫大人,武官叫長官。文官行禮叉手作揖,武官行軍禮,不得再行跪拜
官署不再叫衙門,正式叫某某官署,自稱是本機關,或本單位。
公文往來也定了新制式。
必須採用標點符號,以及規定的文字,以前兩日禮部和太常寺聯袂簽發的《大明公文典範彙集》為準。
《大明公文典範彙集》除了規定句號、逗號、問號、分號、冒號、感嘆號等十六種標點符號的規範用法外,還規定了從此必須用規定的文字。
此前的文字,從漢唐成熟開始,字型非常多,有的文人沒暖事做,就喜歡編字玩,越編越複雜。
當然了,有人繁化,也有人簡化。
簡化字自古以來就有,文人也稱其為俗體字。
大家使用的多半是俗成約定的字,有繁有簡,變化多端。
不過很多文人無聊,喜歡玩文字遊戲,覺得俗體字太俗,就是喜歡用繁體字,越繁瑣生僻就越顯得他有學問。
《典範彙集》後附一份《萬曆元年簡體字表》。
這是禮部和太常寺在朱翊鈞的督促下,於隆慶元年就成立了文字整理編修局,組織了大批文士,收集世面上出現過的簡化字、俗體字,然後幾經修改整理,彙整合第一批簡體字,共計一千二百六十個字。
均為日常通用字。
文字整理編修局還在繼續收集和整理簡體字。
《典範彙集》規定,以後大明文武官署的往來公文,必須使用《萬曆元年簡體字表》裡的簡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