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吏部會選調五百名國子監和學院招錄生,分到各省鍛鍊。本督找方天官要了五十個名額,屆時也會優先分到辰州和永順府。”
全慎勇驚喜道:“那可太好了。多謝督憲。”
王一鶚揮了揮手,“改土歸流,永順府和辰州府是另一處戰場,最是鍛鍊人的地方,好鋼用在刀刃上,希望你們辰州府給湖南,給吏部好好錘鍊幾把好刀來。”
進到辰溪縣衙裡,王一鶚在全慎勇的陪同下,找徐耕田談話。
“辰溪縣事繁嗎?”
“回督憲的話,辰溪縣事不繁。此地百姓苗漢五五開,苗民平日自行其是,就算有糾紛也是各寨內部或互相協商,少有到縣衙告事。
漢民多為此前的辰州衛軍戶,還有部分商旅。行事彪悍,多有紛爭卻喜歡自行處理。
此外本縣檢法官、司理官尚缺,鞫讞之事難以遵行。”
王一鶚笑著問道:“如此說來,你是偵辦、緝捕、檢法、司理一肩挑,一手包辦?”
徐耕田雙手一攤,十分乾脆地答道:“沒錯,如督憲說的一樣,我什麼都做。還有徵糧、縣試、祭祀、修橋、河堤.其中最令下官頭痛的是縣試。
因為學子不足,漵浦縣的學子也到辰溪來考試,嘰嘰喳喳,鬧得下官頭大。”
“你是什麼功名?”
“南京國子監監生。”
王一鶚猛然想起,“前些日子長沙城傳的縣試笑話裡,那位主考官就是你?”
“對。當時下官第一次任考官,東拼西湊,湊齊了考題,制詩詩名卻犯了難,想了三五天都想不出來,臨考時隨意點了個《明月》為題。
有位鄉下教書先生寫了一首詩,‘團團離海角,漸漸出雲衢;此夜一輪滿,清光何處無?’。
下官見教書先生考了十來年,連個庠生都考不上,一時憐憫,便說他,意思是好,可就是沒韻,有韻本官就點你。
結果這個教書先生嘆息道,我就是沒運,才一直教書,要是如大人一般有運早就做官了。當時把下官氣得都笑了,活該十年未中,當即把他趕了出去。”
王一鶚笑了,“而今天下讀死書的人太多了,只知其字不知其義。這樣人的還考什麼啊,就算僥倖考出來,也是渾渾噩噩,與國與民無益。
供銷社,還有工商實業會陸續進入辰州府,這種讀書人可招錄進去做個賬房或記室。百姓中讀書人不多,工商大興,又急需能識字算數的人,不要浪費了。”
“遵命!”
又問了辰溪縣其它的政事。
田賦沒有一年是能繳足的。此地多山寨苗民,結寨自保,外人少有踏入,官府沒人敢到山寨去收糧食。
只能在縣城附近徵收,那裡多是世家地主,以及軍戶轉過來的民戶,一言不合就要開打的。
怎麼收?
“督憲,此地苗漢雜居,民風彪悍,偏偏官吏缺員,又招不齊衙役快班。縣衙毫無威嚴。年年徵糧不足,次次磨勘為下。
此前辰溪縣有知縣和縣丞,吃了兩三次磨勘劣下後,前途無望,乾脆掛印離去,此後辰溪縣就十幾年沒有知縣了。
下官這個縣丞是趕鴨子上架,原本還一腔抱負,當了一兩年後也無慾無求了。”
全慎勇在旁邊補充道:“辰州府七縣加鎮溪所,沒有一縣能足額徵糧。國朝地方吏治,以徵糧為第一要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