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王一鶚與吳承恩、湯克寬、劉顯,乘船從常德城逆沅江而上,到達了辰州府城沅陵縣城。
一群當地文武官員在城外碼頭迎接。
身穿緋袍頭戴烏紗帽的王一鶚一踏上棧橋,伸手扶住一位四十多歲的武將,哈哈大笑,“武橋,我們又見面了。”
“王督,卑職也沒有想到這麼快就見到你。”武將也豪爽地笑答道。
他穿著一身戎裝,腰佩鋼刀,頭戴大帽,威嚴儉樸。
“麻陽參將、鎮筸營統領鄧子龍鄧武橋。”王一鶚開始兩邊介紹道,“這位是你的上司,黔中都指揮使司都指揮使湯克寬湯武河。”
“末將參見湯都使。”
“鄧武橋,我們又能並肩作戰了。”
王一鶚驚喜道:“你們認識?”
“我們以前在二華公(譚綸)麾下做過同袍。”
王一鶚欣慰地說道:“難怪如此。武橋是本督撫贛時進剿贛南山賊的干將。只是後來貴州湘西有變,被朝廷抽調過來。
麻陽苗民起事、貴州黎平兵變,都是鄧武橋率部平定的。”
說完他繼續介紹:“這位是川邊都指揮使劉顯劉惟明。”
“劉兄,又見到你了!”鄧子龍欣然地說道。
王一鶚驚住了,“劉惟明你也認識?對啊,你們是同鄉。”
劉顯哈哈一笑,“好叫督憲知道,末將原籍江西南昌府南昌縣龔家壟,後來冒舅舅劉姓,在四川武舉中試,留在四川當兵。
宜賓苗亂,末將殺敵立功,進而被同鄉、前南京兵部尚書濟甫公(張鏊)所薦,出任南京振武營都指揮僉事。而後東南倭亂,改任浙江都司。也是在二華公麾下,與武橋賢弟並肩作戰過。”
王一鶚聽懂了,湯克寬、鄧子龍、劉顯都曾經做過譚綸的部屬。
難怪皇上不僅任他為兵部尚書,還進他為資政之一。
不聲不響,他就是東南系另一座山頭,暗地裡可以與胡宗憲抗衡。
王一鶚還知道,組建振武營備倭的前南京兵部尚書張鏊在嘉靖三十九年,因為振武營兵變被罷官,而後一直居住在老家。
聽說劉顯早早就給他兒子劉綎定下親事,女方就是張鏊的女兒。
“哈哈,既然都是熟人,那就好說了。這位是督臺長史吳承恩吳汝忠。”
“晚生見過射陽先生。”
“武橋,我們又見面了。”
好嘛,還是熟人。
隨後又與辰州知府全慎勇、沅陵知縣吳笪見了面,行了禮,一併回辰州知府衙門。
辰州知府全慎勇設宴為王一鶚一行接風洗塵,主賓盡歡而散。
王一鶚不客氣地佔據了知府衙門後院,闢為行轅。
接風宴吃完,王一鶚把鄧子龍請到簽押房,與湯克寬、劉顯、吳承恩一起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