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朕就是萬曆帝> 第一百一十二章 張師傅,我們好好聊聊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一十二章 張師傅,我們好好聊聊 (2 / 4)

事明主易,事中主難!

皇上是明主,對朝廷上下情況非常熟悉,國朝沉痾積弊也心裡有數。

自己這位內閣總理,跟皇上談起事來,才容易產生共鳴。

朱翊鈞笑了笑:“張師傅請繼續。”

“是皇上。

治理地方,就應該放一部分權給布政司、府和縣,讓他們能夠臨機決斷。不至於做任何事都要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瞻前顧後。

權責權責,必須先給了他們權,才能追究他們的責。

臣認為地方現在有兩大弊端。一是從布政司到府、縣,機構層疊,冗官冗員,職責不明。有好處的事,大家爭著管。沒有好處的事,大家推諉。”

馬車在官道轟隆隆地行駛著。

車廂裡壁包著一層錦緞,加上密封性好,隔音效果非常不錯。外面的車輪聲和馬蹄聲,都能聽到,但不覺得吵。

張居正還在繼續地說道:“省一級,皇上力行新官制,以布政司、按察司和兵備司分掌行政、司法和軍事三權,再以巡撫總制,平日行監察職權,變時行臨機之權,已經十分完善。

皇上御宸萬幾,繁劇之事當有臣等弼輔。地方冗官之事,臣當應替君分憂。

地方冗官之繁,在於道。兵備道、分守道、分巡道,層層疊疊,各個權柄不小,卻多有重疊。

成化年前,地方道多為按察司副使或僉事出任的分巡道,布政司參政出任的分守道,大多專管府縣的地方治安、邊境防禦以及催徵田糧賦役。

成化至嘉靖年間,地方民亂驟多,以及北虜東倭擾邊,兵備道大量出現。

臣統計過,全國地方三司以下道有一百一十九處,其中兵備道九十二處,分巡道兼兵備道十一處,分守道兼兵備道七處。

太僕寺、苑馬寺卿兼兵備道各一處,兵糧道、管糧道兼兵備道各一處,海道兼兵備道四處,撫治荊州兼兵備道一處。”

張居正對這些資料張口就來。

他對這些弊政研究許久,心裡有數。

“九十二處兵備道中,有四十三處兼分巡,其中兼分巡道三十七處,分巡指定府縣者兩處,分巡具體如屯田屯糧驛遞馬政者四處,另有兼分守者一處,即關內道。

兵備道,名為整飭兵備,實際是地方出現動盪,臨時權宜之計。”

朱翊鈞點點頭,“沒錯,國朝朝政吏治,歷來就是這樣。上無統籌,下無預案。往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醫到最後,全身上下都痛。

這樣絕對不行!”

“皇上聖明。

皇上曾經說過,秉政者,要全國上下一盤棋,棋子如何,如何布子落子,都要心裡有數。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確實是毫無遠見,無全域性觀念之弊政。多少官員沉澱於此弊,對地方指手畫腳。偏偏地方府縣,繁劇事雜,官員缺乏,只能任由胥吏操控。

積弊百餘年,到了必須要改的地步。

皇上,臣覺得,這些道全部革除。一省之行政,當由布政司總領,再由吏、戶、禮、刑、兵、工六曹分領。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