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承天門南邊到大明門左右兩邊,是官署集中的地方。
右邊以前是錦衣衛和五軍都督府。
錦衣衛搬去了此前的太僕寺,就在西苑西安門外。
大明門右邊現在是戎政府、五軍都督府、宣徽院,以及戎政府直屬的參謀局、宣贊局和測繪局。
此前在照明坊的戎政府舊址就給了京營總督衙門。
這個衙門不僅管著京營諸軍,還管著順天府、直隸武備防務,以及直隸近海的海巡營,類似於直隸總督。
但京師五城城防不歸它管。
紫禁城歸御馬監管,皇城歸錦衣衛奉宸司管,東西南北中城歸翊衛司管,他們三都歸御馬監太監節制。
御馬太監還管著一支直屬的,不歸京營總督管的勇衛營。
大明門左邊是兵、吏、禮、戶、工五部,以及鴻臚寺、太醫院、翰林院、鑾駕庫等機構。其中佔地最廣,足足四分之一面積的是鑾駕庫。
鑾駕庫,顧名思義就是放置皇帝、皇后出巡時滷薄儀仗的各種傢伙什。
朱翊鈞把它挪到了皇城合適的地方,騰出一大片地方來。
太醫院搬去了柏林寺,跟京師醫院和京師醫學院搭夥過日子去了。翰林院、國史館等機構搬到皇史宬裡去了。
再往周邊擴建了一部分,於是大明門左邊擠下了兵、吏、禮、戶、工五部,以及光祿、鴻臚、太僕、太府、太常、司農、都水七寺。
刑部和都察院還有大理寺,這三法司依然在阜財坊那裡。
朱翊鈞把皇城裡太廟後面那一大塊地方全部撥給內閣。
內閣總理張居正把那裡改造了一番,直屬於內閣的條例局、辦公廳、國策研究局、總理承宣局等機構逐漸搭建起來。
張居正坐在內閣位置最好,最寬敞的辦公室裡,心情還不錯。
內閣的架子終於搭建起來了,用起來也挺順手的。
條例局,負責初審六部諸寺的“部議”,在自己批准後上報資政局秘書處和司禮監報備,下發六部諸寺執行。
在張居正看來,類似於內閣的票擬,但比那個權力還要大。
按照流程,只要司禮監沒有奉聖意否決,那麼審批的部議就成了部令,可下發各司和地方布政司遵行。
條例局也可奉自己和左右議政合議後的意思,制定閣議,上呈資政局秘書處和司禮監報備,只要在規定時日裡不被否決,就可形成政令,下發六部諸寺和各布政司執行。
張居正現在是躊躇滿志,拿起一疊抄件說道。
“水濂、鑑川、疏庵、金湖,這是皇上御筆擬定的《內閣治政條目草案》,規定了內閣職權。以後要歸在《國律》名下,成為正式律法。”
他的盟友潘晟、王崇古、王國光,好友兼親信方逢時坐在對面。
四人對視一眼,接過抄件細看起來。